以化学教材为“本”进行高考备考
2019-04-29田国权
田国权
【摘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以复习资料为中心是一个误区,忽略了教材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高考命题的素材,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去研读、分析、归纳总结、提升应用,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
【关键词】化学教材 高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63-02
在以往的高三第一轮复习备考中总是选择一本高考复习资料书为中心展开教学,无论是基础知识点还是练习,总是“一本到底”。资料书上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总结的很有条理很有逻辑,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行了扩展,把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很细致,有时甚至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这样就省去了老师和学生的很多麻烦,不用自己去总结研究,照本宣科就可以了。于是大家就把所有的精力花到资料书的记忆和题海中了,把作为一切知识源泉的化学教科书抛之脑后,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迷失方向。
一、高考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来自教材或是教材知识点的类比迁移运用
中学化学教学是依据的是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明确了国家对高中学段学生学习结果的最基本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及评价、化学考试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作为对高中阶段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所依据的标准也只能是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化学教材。如此说来,高考试题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理解并学会运用的,哪些是理解识记的。纵观甘肃省2013和2014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看到新课改以后的命題越来越贴近课本,越来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013年全国新课标二卷选择题第七题和第八题的素材直接来自于课本,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识记。2014年全国新课标二卷中选择题7、8、10题直接来自于课本,第七题考查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九题考查了熟知的几个无机化学方程式,第十题是对课本上几个实验装置的考查,实际上是在检验学生有没有仔细研读课本,有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很好地体现了化学教材的指导性地位。
二、教材是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最好素材
化学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按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建构教材体系的,是进行学习归纳总结的最好素材。
1.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分散的,但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只是一条内在的隐性主线,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去思考和发现。这种逻辑性隐含在每一节、每一章甚至每一本教材中,而且这种联系不仅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中,主要介绍了钠、铝、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材的编排是这样的,第一节介绍了钠、铝、铁分别与O2、H2O及碱的反应,第二节介绍了钠的化合物Na2O2、Na2O、NaHCO3、Na2CO3铝的化合物Al2O3、Al(OH)3的性质铁的化合物FeO、Fe2O3、Fe3O4、Fe(OH)2、Fe(OH)3、Fe2+、Fe3+的性质。在研读了这部分教材后,学生在总结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既可以依据教材编排的纵向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如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和金属离子的顺序,也可按照知识编排纵向联系进行总结,如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样的分析归纳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分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发散性,学生也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
2.化学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复习资料上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白纸黑字,只有很少量的图片帮助解释说明,不仅会引起视觉疲劳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化学教材上对知识的呈现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以图片、表格等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配以“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扩展材料,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知识,而且获得知识是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立体的。
化学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高考试题编写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最好素材。所以无论是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还是高三复习备考中,都要充分发挥课本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本上的多种信息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承印.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