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19-04-29程园
程园
摘 要 国企改革是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工作的重点,如何实现平稳、高效地推进国企改革工作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事业单位改制属于国企改革工作内容范畴。国有资产事关经济运行秩序,是实现事业单位良好改制的重要物质保障。国有管理是国企改革工作方向中重要方向之一,做好事业单位改制工作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事业单位改制 国有资产管理
自2011年中共中央发布《国务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126万个机构身涉其中,全面推进改革改制事业,历经两个五年计划,我国事业单位改制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事业单位改制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如何从资产管理的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外部属性,积极探索办分离下国有资产分配的有效形式,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最终实现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平稳、高效运行。
一、事业单位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资产制度的建设是资产管理工作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很多单位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内容不全面,在国有资产制度建设的时候只考虑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流动资产、低值耐用品等的管理;其次,其管理内容的联系性不够紧密,缺乏将国有资产的采购、登记、维修维、使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单位内部资产与资产的关系等联系统筹考虑,孤立地考虑某个环节、某种模式的情况,没有使其发挥效益最大化;最后,制度建设的比较落后,很多单位的制度建设没有把事业单位改制特定时期出现的资产问题及时反馈到制度中并作出修定,比如主辅分离、全资子公司运营、事业单位改企等多类新生情况下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最优模式问题。
(二)机构改制频繁更换管理人员,不利于打开局面
管理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活力,但是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12%)。事业单位改制本身就是个极具动态的过程,很多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频繁更换资产管理人员,打破了动态平衡。岗位频繁换人不仅不利于业务的稳定,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首先,大家对资产管理的工作不适应,前期联系好的事情可能会因此耽误、搁浅;其次,人员的更替会增加大量的沟通成本、学习成本、时间成本,国有资产管理涉及经济相关或重大事项的都实行审批指或备案制,是个系统链工程,某个人员环节的不畅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相反,稳定的管理人员结构也能促进资产管理的良性运作。人员过度流动不利于组织结构的稳定,没有相对稳定的人员组织结构作为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的高效经济运行的理想局面很难打开。
(三)事业单位职能分离产生闲置国有资产
事业单位在主辅分离的过程中,辅业被分离出去,但是原来为辅业工作的资产仍然存在,这部分很容易形成闲置资产。闲置资产本身就是对所有者的损害,从财务价值层面来看,闲置资产造成财务账面价值虚高,分摊到事业单位的折旧费中,增加单位核算成本;从使用价值来看,闲置资产还能够进行工作,仅仅因为职能分割导致停用;闲置资产不仅没有产生经济效益,还得支付大量的看管费、维护费和人员工资。闲置国有资产势必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信息化管理缺乏高度融合平台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蓬勃崛起,资产量级也成直线型甚至几何级数型爆炸式发展态势,对资产管理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事业单位也依照自身的情况,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各单位资产实物有别,内容不一,要求不同,精细化有差异,导致各单位信息化系统“千奇百态”。
伴随改制的进程,资产也需要突破自身单位的壁垒,寻找对外“交流”的机会,投入改革事业新的融合中去。由于资产信息化平台“千姿百态”,各有各的语言,单位与单位的资产管理之间相互隔离、相互封闭,互不开放,在资产管理之间竖起道道壁垒,没有统一的平台,缺乏“能共同沟通的语言”,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重复建设。
(五)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事业单位改制的过程中,大量机构调整,涉及事业单位转型,主辅业分离,子公司运行等多種模式,随之涌现的是大量的国有资产处置问题。国有资产的处置一般有委托、转让、兼并、拍卖、出租及报废等几种方式,由于国有资产的处置都与经济紧密相关,故资产处置设置的风险管理也十分严苛。
很多单位用统一严厉的处置审批制度来内控资产处置工作,不能将其处置资产风险等级细化,根据不同风险等级衡量审批尺度,使得一些风险低的资产处置工作也流程繁复冗长,消耗大量的资源,不利于处置工作的推进。
二、加强事业单位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国有资产制度建设,一是强化管理内容完整、操作流程标准和规范。内容完整是指围绕效益最大化的中心原则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一套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包含资产的采购、使用、维修、维护、处置全过程。操作流程的标准和规范主要体现在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二是要增加制度的灵活性。制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制定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制度在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完好的前提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比如子公司经营方面,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可适度放权,让子公司在可控范围内拥有资产管理自主权最优化来充分让其发挥最大效益,在改革前进的步伐中也不短摸索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从制度建设寻求达到国有资产增值的方法。
(二)提升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多是希望资产主管部门可以牵头组织,从顶层策划的角度来统筹规划,进行资源整合。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思想站位,建立大融合的大数据思想。按照行政职能划分的大类中,全面梳理各类国有资产的共性和个性,用科学的方法分类、合并相同类型的资产,用信息化的手段将这些分散的资产实现统筹联系。其次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资产管理大融合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国有资产在满足完整性、精细化、全流程的布局下,把资产信息整合在一个信息化平台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输入和更正,实现数据的时时监管和平台共享,这对信息化技术绝对是一个大挑战。有的资产受控于业内秘密的原因,信息使用范围受控不能共享,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安全的网络输送系统,都需要依靠前沿的信息技术。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是控制资产管理人员流动结构在动态稳定平衡之内,资产管理高层领导人员流动尽可能小,高层的管理观念在整个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可适当调整流动范围。二是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建设,管理素质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能力,在态度方面强化领导层、基层管理及相关使用人员的责任意识,重点强化领导层“重物”理念,通过完善的资产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增强责任意识,在外加强监管的手段,开展内控检查和审计监督,从而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问题;在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一是不断总结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好的经验要继承和发扬,坏的经验要想办法积极改进,以此不断优化流程结构;二是多组织高水平的学习培训机会,通过与外界优秀方法和经验的接触和沟通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和看问题的眼界。
(作者单位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2014(7).
[2] 马宇鑫.关于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企业战略探讨[J].中国市场,2017(4).
[3] 库晓峰,张雪.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控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