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 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相关性分析
2019-04-29陈楠
陈楠
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人际交往关系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可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大学生活,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阻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面前,当代大学生逐步出现了各种人际交往障碍。他们不愿意和人交流,不善与人交际,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究其原因,大学生的交际心理障碍与原生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从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入手,系统分析原生家庭教育带来的客观因素,并为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障碍 原生家庭 方法策略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二胎政策的不断放开,让一孩时代开始向二孩时代跨越。[1]然而从现在大学生的结构比例分析,独生子女仍然占据重要的比重。从成长环境分析,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着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2]在父母的大小事情包办中,他们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性,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或是困难时,他们会下意识地躲避,认为后面有父母为其解决。久而久之,他们逐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意识。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學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没有父母的辅助,开始出现心理障碍,面对交际内心惶恐,面对困难心理逃避,这种病态的心理障碍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人际交往。可以说大学生的这种交际心理障碍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碍。那么从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成因入手,我们发现原生家庭在学生性格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原生家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模式就是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一种模仿。如果大学生在家里也对家长吆五喝六,予以与求,那么在大学生活的交往中也会延续这一互动模式,在潜意识上承载这种思维模式。尤其是在父母老人的多重保护下,他们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久而久之造就了当下大学生不懂人情往来、唯我独尊的性格。[3]因此,当大学生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外部环境,融合新团体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认知错觉,当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融合方式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过度自信,认为其他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这种类型化的心理认同得不到肯定时,心理就会产生落差,认为是别人不理解自己,是别人的问题,在无人妥协的背景下人际关系变得愈加紧张,出现交际障碍。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并不和谐,尤其是单亲家庭关系导致很多大学生自尊心强,保护心理过重。他们会对其他人的言语行为异常敏感,甚至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都会放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弄得人际关系变得十分微妙。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
(二)居住关系
从大学生的居住环境入手,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高大建筑,让人与人之间屏蔽在小小的空间内,失去了广泛交际的空间。尤其是大学生的孩童时代,幼小的他们在生活在家长的重重保护中,缺少与外界同龄人的交往条件。窄小的交友空间、固话的亲子关系,让大学生缺失了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尤其是在人际关系被局限在垂直的血缘关系基础上,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情绪。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会下意识地寻找父母的帮助,进而形成逃避的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在校园中出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他们的第一瞬间不是考虑我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想退缩到后面,让父母替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窄小的居住环境就会造就胆小、逃避、退缩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也失去了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解决对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引导大学生构建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关乎着和谐社会的平稳构建,也关乎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那么想要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扫除交往障碍,我们就需要从原生家庭教育入手,从性格塑造着眼。在原生家庭辅助上,完善亲子关系,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健全、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尊重和体谅。在换位思考的意识培养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4]与此同时,原生家庭要有意识地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当然人际交往障碍的扫除不仅需要原生家庭的配合也需要自身性格的调节,当面对赞赏面对困境的时候,坚信自己可以解决,尝试自我解决,在勇于尝试,懂得妥协的进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抗打击能力,在不断心理调节中重新开展新的人际关系。
三、结语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背后的原生伤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突破与蜕变是痛苦的,但只要超越桎梏,勇于面对,才能割除旧患,重获新生。
(作者单位为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晶.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科教导刊,2018(14):174-175+178.
[2] 韩薇薇,黄心洁,王珂.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与原生家庭的阶层固化的内在联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6):186-187.
[3] 林永添.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外交流,2017 (28):155.
[4] 谢燕月.浅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青年时代,2016(1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