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爱国教育”
2019-04-29刘攀
刘攀
2008年初春,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德国同名电影《浪潮》公映,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政治课导师,他本着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西斯”是怎样一种存在之心愿,让这个班级变成短暂的独裁组织,结果事态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悲剧,而让这一帮中学生成为纳粹,只用了短短三天时间。政治导师的实验成功秘诀在于——巧妙地洗脑,让学生误以为激进手段有助于“爱国”。
爱国是一条铁律
2017年8月,美国年轻女歌手珍妮·高特妮惹上了大麻烦。她在犹他州一场汽车拉力赛上负责热场,于是,她身着蓝色连衣裙,站在卡车上高唱《星光灿烂的旗帜》。珍妮一开口,就让在场观众怒不可遏,其荒腔走板的唱功让人抓狂,很多人当场冲下看台要教训她。事后,这段糟糕的表演被上传到视频网站,引发一波大型网络围剿。网民将珍妮的表现定性为“辱国”,并要求她道歉。珍妮不得不在网站上发布了忏悔长文,以平息事态。
请相信,并非只有珍妮·高特妮会有这样的待遇,同样的事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位美国公民身上,甚至后果更为严重。2017年10月,得克萨斯州温芬高中的黑人女生英迪亚·兰德里,因为在课堂上玩手机,被送去接受校长的批评。其间效忠宣誓的广播响起,校长和在场其他人都下意识地起立致敬,唯独兰德里还坐着。对此,校长直接对这位倔强的女生说:“你不站起来就要被开除。”
事实上,只要看看全美各大院校的教育情况,就不难理解校长的这种“极端”行为。整个国家大约有26个州要求学生在每天上课之前背诵爱国宣言,以此培养他们对本国国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所以,每每有国歌响起的地方,在场的美国人都会条件反射一般起立,将手捂在胸口,以示对国家的敬重。
假如没有这么做呢,就像夺得金牌的美国女子体操队成员加贝道·格拉斯,在领奖台上听到国歌奏响,双手依然低垂,那么下场也很难堪。愤怒的美国爱国者们一面对她为国争光表示敬意,一面批评她对国旗不够尊重,并强调“是国家给了你参赛的机会,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向国旗致敬”。汹涌的舆论势力令这位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得不公开在推特上道歉。
由此可见,“爱国教育”在美国受到的重视比总统竞选更甚。从小学到大学,美国伟人的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都是教科书里的重头戏,了解美国各大领袖人物的思想更是列入考试范围。尽管教师口头上总是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但“以国为荣”的观念却不容质疑。每年当地的各种节日庆典,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插上星条旗,深情背诵爱国誓言。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集会游行,都少不了脸上画着国旗图案、手中挥着小旗帜的爱国人士。
很多爱国活动完全是自发组织的,最著名的当属WAA盟会每年12月的“花圈穿越美国”大型扫墓活动——300多辆卡车载着90万个花圈,前往全美20个州,在每位为国牺牲的烈士墓前献上一份敬意。这既是民意所向,更是以大规模的群体行为来巩固“爱国”风气。
“洗脑”的成功典范
不仅仅美利坚将“爱国”视为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广为传播,哪怕是在标榜“禁止爱国口号”的日本,也一样有着深不见底的“洗脑”招术。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美国人在驻日期间趁机让日本修订了和平宪法,要求日本教育制度彻底改造成“民主主义”走向,以此来灭绝军国主义思想。虽然这个算盘打得很响,却未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
表面上看,日本的教育机构从不向学生灌输政治观点,连“为了国家”这样的字眼都不允许出现在教科书中,更不会强迫学生齐唱国歌,以示对宪法的恪守。但“爱国教育”真的就这样消失在东瀛了吗?并没有。
日本人换了一条更为温和的途径,让国人树立起国家自豪感,首当其冲便是“社会实践”。日本的学生都要接受实践课的考验,让他们学会如何搞垃圾分类,怎样建立环保意识,这一系列的课程为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呵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方法,既体面又作用非凡。
其次是无孔不入的文化熏陶。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不会放过把“爱国”元素注入艺术作品的机会。美国票房最热的商业大片中,超级英雄永远都扮演着“国家机器”的角色,反恐电影《空军一号》里的总统,各色漫威和DC电影里为保卫美国而战的超能英雄,最典型的便是在二战中崛起的“美国队长”,他的武器是星条旗图案改进过来的神盾,秉承的是“保卫国家而战”的人生信条,拥有神一般的团队凝聚力,由此成为“复仇者联盟”中的领袖;在很多美国人眼中,“美国队长”无疑是国家代表,象征着勇气与忠诚。哪怕是打着“反战”旗号的作品,譬如《血战钢锯岭》和《拯救瑞恩大兵》,究其精神内核,也无一不在宣扬美国的“救世主”身份。
日本也用一系列大片不停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操,黑泽明通过执导电影《梦》来召唤军魂,大明星木村拓哉主演了《神风特攻队》和《宇宙战舰大和号》这样的爱国主题作品。最典型的就是“奥特曼”系列。几乎每个日本孩子都绕不开大战怪兽、保卫日本的超级战士奥特曼的蛊惑,树立对英雄的崇拜,将保家卫国视为人生信仰。
说到底,“爱国”是一种“优越感”的情绪体现。唯有一个国家值得被爱,才能爱得无怨无悔。邱吉爾在二战时鼓舞人心的演讲中,有三次“永不放弃”的呐喊,为民众注入了热血,也打下了胜利的基础。而这演讲背后,是以英国人的爱国意识为坚强后盾的,这样才能不断引导大家为保卫家园不惜血战到底。所以,“爱国教育”在关键时刻总是创造历史奇迹,唯有高度统一的民众意识,才能让一个国家扛得住最猛烈的风雨,正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开篇引用的名句——“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爱国教育”的威力,就在于此。
(摘自七一客户端/《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