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库中吸附+吸收工艺油气回收效率提升的措施探讨

2019-04-29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真空泵真空度油品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60)

引言

油品在生产、储存、收发、运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损耗,尤其是轻组分含量越高的油品损耗越大。通常我们将油罐因温度变化造成的蒸发损失叫“小呼吸”损耗,油品在收发作业时因压力变化导致的挥发损耗叫“大呼吸”损耗。对于油品储运系统来讲,“大呼吸”损耗远高于小呼吸”损耗,特别是装车过程中,造成了油品的极大损失,既不利于安全生产又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油库、罐区等储运系统建设油气回收装置是刻不容缓之事。

一、影响回收效率的因素

影响回收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碳床温度控制过高、真空泵解析效果等。

(1)附剂的吸附效果,本装置使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

(2)碳床温度控制,活性炭吸附油气是放热过程,碳床温度增加直接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造成吸附率下降,影响活性炭使用寿命。活性炭在20℃时的油气吸附率为34%,30℃时却只有30%;

(3)真空泵解析效果,利用真空泵对吸附罐抽真空,吸附罐真空度越低,脱附效果越好,同时再次吸附的效果也越好。

二、提高油气回收效率

(1)控制同时装车数量。同时装车数量多时,大量的油气瞬时进入吸附罐,活性炭无法及时全部吸附,部分油气会击穿碳床直接从尾气排放口排出,造成油气回收率下降,尾气排放不合格;同时,碳床温度升高,造成吸附率下降。因此2018年7月底,对本装置运行方式进行了优化,将吸附油气量由140m3修改为时间控制,油气吸附11分钟后切换吸附罐,此时吸附罐最大吸附量小于50m3。现场观察,无油气直排现象;碳床温度夏季可以控制在30℃以下,冬季控制在10℃以下。

(2)严格检查拉油车辆、鹤管、管线的密闭性,保证气相线压力,进口油气质量浓度与进口油气体积分数。

(3)降低吸附罐的真空度。吸附罐真空度越高,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越低,活性炭的再生效果越好,油气的吸附效率越高。本装置2018年7月份对真空泵进行了更换,吸附罐真空度夏季可抽至9Kp以下,冬季可抽至3~5Kp。

三、产生的效果

时间汽油收入量(吨)计算依据(4000元/吨)经济效益(万元)合计(万元)2018年4月7.6027.602∗40003.4082018年5月2.12.1∗40000.842018年6月8.9628.962∗40003.54487.79282018年8月24.8724.87∗40009.9482018年9月22.18022.180∗40008.8722018年10月8.3368.336∗40003.334422.1544

数据分析:

(1)当吸附罐油气吸附量达到140m3时,吸附罐的温度、真空度高,装置的油气回收效果差,7月5日甘肃国兴润达的检测数据表明,本装置不达标;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下。

(2)当吸附罐油气吸附量达到50m3时,9月12日甘肃国兴润达的检测数据表明,本装置尾气排放符合国家GB20950-2007《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四、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建议

(一)真空泵出口气相线温度过高

安全生产隐患;高温油气进入喷淋塔,使喷淋塔内的部分贫油汽化,大量的高浓度的烃类组分通过喷淋塔顶部的油气线返至吸附罐,造成吸附剂负荷增大,影响处理效果。改进建议:在真空泵出口气相线上增加一套降温设备,降低进入喷淋塔油气温度,提升吸附效果。

(二)吸附罐温度高

活性炭活性提升;活性炭吸附油气是放热过程,碳床温度增加直接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造成吸附率下降。改进建议:通过减少解析时间,降低活性炭活性;通过控制同时装车数量降低油气吸入量;有条件可增加一套吸附罐降温设备,降低碳床温度,尤其是夏季,极大提升油气吸附效果;

(三)活性炭更换

随着油气回收装置长周期运行,活性炭活性会越来越低,甚至部分活性炭在解析时,会造成孔隙坍塌,吸附效果会越来越差,因此5~8年内需更换活性炭。改进建议:选择劣化度小的活性炭。

五、结束语

油气回收工艺作为一项新兴工艺,在环保压力形势严峻的今天,选择适合的油气回收工艺对于每个油品储运企业尤为重要,吸附-吸收工艺作为成熟的油气回收工艺应该大力推广。当然,在操作过程中需找到装置运行的平衡点,积极探索装置的运行规律,总结适合本单位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吸收效率、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猜你喜欢

真空泵真空度油品
凝汽器汽侧真空泵冷却系统提效改造
高端油品怎么卖
凝汽器配套液环真空泵的应用及相关设计计算
油品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SP/GF-6规格分析及油品性能要求
直接空冷机组提高真空度的分析与改进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挤奶机集乳器真空度评估研究
油品组成对废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螺杆真空泵排气温度的设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