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降压散穴位贴敷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91例
2019-04-29肖绍坚
肖绍坚 ,黄 希 ,肖 敏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目前,口服降压药维持治疗是临床控制血压的主要手段,但服药人群中仍常有血压一过性升高及波动、反跳,而高血压导致的多种不适症状也并不能随着血压的控制而完全缓解。高血压老年患者常见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等证型,而以阴虚阳亢证多见[1]。穴位贴敷常作为改善疾病症状的辅助治疗方式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对控制血压及改善高血压相关症候群,具有一定疗效[2]。本研究采用自拟降压散穴位贴敷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91例,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原发性高血压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3]: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升高,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可诊断高血压。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SBP 140~159 mmHg 和(或)DBP 90~99 mmHg;2级高血压,SBP 160~179 mmHg 和(或)DBP 100~109 mmHg;3级高血压,SBP≥180 mmHg和 (或)DBP≥110 mmHg;②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辨为阴虚阳亢证,主症:头晕、头痛、心悸、口干,次症:五心烦热、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等。主症2项加次症1项,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①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②年龄50~75岁;③自愿参加该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 严重血压升高:3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压症患者;② 明确诊断为继发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③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 皮肤病或过敏体质者;⑤ 失智、失聪、失语、痴呆或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184例患者,按照R语言工具包的runif()函数生成的随机分配表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0例。2组性别、年龄、血压水平和分级、病程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94 90男45 42女49 48年龄/岁61.10±14.99 59.72±14.96收缩压/mmHg 165.31±6.67 163.37±6.67舒张压/mmHg 98.94±2.97 98.83±2.86 1级6 3 65 2级3 1 25病程/月31.08±7.59 30.39±7.09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降压治疗,予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3]中推荐的口服降压药,包括: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X15496)5 mg口服,每天1次;吲达帕胺缓释片(纳催离,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58)1.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情志调护,保持心情舒畅及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低盐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如萝卜、芹菜、海带等,忌食肥甘厚味,戒烟、戒酒等。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和调护基础上采用自拟降压散穴位贴敷治疗。自拟降压散药物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制剂室制备:选用黄连、知母、白芍、夏枯草,将药物烘干,以 5∶2∶2∶1 的比例混合后使用专用中药打粉机打成极细粉末,装在瓷瓶密封放置于阴凉处。贴敷时取以上药粉与生地颗粒剂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9083),以2∶1的比例混合后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再将药糊涂在专用穴位贴敷敷料上备用。操作时由研究团队成员定位患者单侧涌泉穴、太冲穴,用75%乙醇消毒后,将穴位贴贴敷在上述两穴。每次贴敷2~3 h,每日1次,次日更换另一侧穴位交替贴敷。2组疗程均为10 d。
2.3 观察指标
2.3.1 24 h动态血压检查 采用美国Vasomedical公司生产的便携式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仪参数设置:8∶00-22∶00 每隔 30 min 测量血压,22∶00-8∶00每隔1 h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值为24 h测量数据的均值,血压变异系数为24 h测量数据的标准差与均值之比。
2.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高血压病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治愈:积分减少率≥90%;显效:70%≤积分减少率<90%;有效:30%≤积分减少率<70%;无效:中医症候群均未见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率<30%。
积分减少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2.3.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治疗组贴敷期间局部皮肤情况,每日评估有无皮肤损害。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v3.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Welch's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s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本研究纳入184例高血压患者,治疗组剔除1例,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179例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91例,对照组88例。
3.2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系数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系数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系数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1,2) P<0.05;与对照组比较,3)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91 8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收缩压/mmHg 138.14±15.53 132.29±7.301)3)140.83±14.20 136.53±15.492)舒张压/mmHg 94.36±11.06 92.47±7.53 94.80±10.42 93.54±9.63收缩压变异系数11.24 5.52 10.08 11.34舒张压变异系数11.72 8.14 10.99 10.30
3.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敷贴部位及周围出现皮肤潮红,经用1%碘伏涂擦处理后潮红消退,无其他不良反应。
4 讨 论
多个关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患者人群呈逐年扩大趋势[5-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群中血压控制常见达标率不高、血压波动大等情况,同时也存在多种不适症状,亦影响血压的控制,因此,高血压病已成为慢性病管理中的热点和焦点。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年高体衰、下元不固是本病的常见病因,以肾阴亏损、肝阳上亢而发病为最多见。《内经》提到的“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阐释了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治法作为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增强常规药物治疗疗效、消除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等优点[8-9]。穴位贴敷源自《五十二病方》,经历代医家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成为较完善的中医外治法。该外治法是通过药物的透皮作用进入经络,激发全身经气,起到调和营卫、燮理阴阳、疏通气血的作用,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自拟降压散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黄连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知母滋阴润燥、清热泄火;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夏枯草清热泄火平肝。五药合用,有滋阴降火,平抑肝阳之功效。所取穴位中涌泉穴为肾经井穴,有散热生气之功效,主治头晕、头痛、失眠等;太冲穴为肝经之原穴,位于足背侧,可泻肝经逆气,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等,阴虚阳亢之人此处多压痛明显。选用自拟降压散贴敷于此两穴,药物与腧穴的主治相结合,共奏滋阴降火,平抑肝阳之功,适合应用于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收缩压控制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异程度亦低于对照组,提示经自拟降压散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不适症状改善明显,血压波动度小,血压控制较好。穴位贴敷时药物与皮肤接触时间较长,且药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常可引起皮肤损害,常见皮肤局部微红、瘙痒、色素沉着等,以冬季尤甚。研究小组充分考虑了老年患者皮肤易受损害的特点,选取药性温和、无刺激性药物,有别于三伏灸、雷火灸;选取一个腧穴位位于下肢远端,远离薄嫩肌肤,仅1例患者曾出现皮肤潮红,经处理后迅速消退,有效避免了皮肤损害的发生。总之,自拟降压散穴位贴敷作为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症候群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并减少了血压波动,促进血压达标。同时穴位贴敷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安全的特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