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初探
2019-04-29钟康睿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文/钟康睿(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安徽省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加快创新融合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更新换代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应运而生。
一、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献是知识的载体,而图书馆是文献的载体。文献承载中国文化,所以建设公共图书馆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缺少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书馆既是知识资源的载体,又是文化信息的来源,对图书馆系统的升级换代,无疑是对文化资源更好地保护与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是图书馆系统升级完善过程中的一次创新之举。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民的阅读需求,保障人民的阅读权益,这对提高公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完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现状
1.基本情况
安徽省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是自助阅览室模式,其形式为自主借阅,读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段进行借阅,操作简便;二是ATM 机式——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被称为“第三代图书馆”[1]。自助阅览室无人看管,内设桌椅、电脑、报刊,为读者提供自由舒适的阅读空间。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采用的是新型图书服务系统,其功能全面,可以为读者提供自助办证、自助借还书、图书预借与续借、馆藏图书查询检索等服务;图书馆无需馆员值守,通过RFID 技术实现图书的借阅、归还、远程监控和故障申报等功能。调研发现,安徽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目前运行情况良好,主要形式为自助阅览室模式,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合肥独有。自助图书馆软硬件设施齐全、书籍种类齐全,馆内整洁卫生、秩序井然,后期维护状况较好。图书馆24小时免费开放,读者凭借读者证或者绑定的身份证即可进行图书阅览、数字资源查询及免费上网,也可以自助借还图书。
2.存在问题
安徽省“自助机器模式”和“自助阅览室模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硬件设施损坏严重,很多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二是由于自助借还系统在不断升级换代,一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的老年读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自助借阅服务,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三是运营管理上缺少人性化服务,自动化的管理使得自助图书馆缺少了人文情怀。目前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主要是将自助借还图书系统、检测业务系统等技术和设备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无人看守的自助借还区[2]。在这种人机操作情况下,读者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和阅读兴趣进行借阅,无法及时获得深度阅读所需的专业指导。
三、安徽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困境
1.布点选择:地区建设规划不明确
根据经验来看,其他省份的城市曾大规模地投入使用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这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暴露了不适合地方区域发展问题。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应根据地方情况规划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地区建设规划不明确,导致安徽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存在盲目投入使用的隐患。
2.运营模式:后期维护费用高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属于城市文化工程。前期投入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低,但后期的运营成本、机器维护成本以及人工费用投入庞大。安徽省的自助图书馆均是依靠读者借阅图书盈利,其收入甚微,无法满足运营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则需要政府不断进行投入,会造成后期运营困难。
3.管理模式:无法进行一体化管理
安徽省城市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的管理属于一种外包式管理。一般由市图书馆对图书进行管理,而硬件设施的管理则外包给外部公司。两者的管理脱节,从而导致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没有办法进行一体化的管理。
4.使用效益:读者需求度降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阅读成为不少读者的选择。很多读者表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选择有限,更愿意进行网上阅读。读者的需求度逐步降低影响了自助图书馆的使用效益。
四、秉持循环发展的生态理念推进安徽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
生态理念提出循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正需要秉持循环发展的理念,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也是如此。秉持循环发展理念才能降低图书馆系统建设时的损耗,达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建设前要做好规划,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地点、模式进行布局,避免资金投入浪费。运营中要改变盈利模式,维持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运营成本。图书馆的循环发展关键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作为管理者,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关注当前需要,也关注未来需求,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其阅读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
1.协调发展
循环发展着眼于协调发展,要求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不应该各自为政、相互抵触,而应该统筹协调发展[3]。一是在布点上因地制宜,各个系统良性互动。安徽在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时应避免盲目跟风,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可用场地、系统设施,真正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公共服务系统、文化建设系统、后期保障系统之间也要进行统筹协调,实现良性互动。将各级各地的图书馆与公共阅览室、自助图书馆、社区服务站、村文化活动中心等联系起来,通过同一系统内部的良性互动,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文化体系,在减少财政投入的同时不影响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建设。各级图书馆以分馆和总馆的形式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在运营上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改变单一的建设模式。要优化运营模式,使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城市图书馆融为一体,共同构建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丰富建设模式,如通过税收减免吸引企业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通过文化宣传吸引广大群众关注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
2.可持续发展
循环发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图书馆管理者不仅满足于当前需要,而且关注未来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安徽未来自助图书馆将以图书为纽带、以区域共享为手段,覆盖社会的各个层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自助图书馆的后期服务是图书馆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运营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以下方面。一是后期管理。主要是围绕后期书籍更新的网络维护和物流展开。自助图书馆需要进行定期的书籍更新和配套的机器审查,后期要在物流配送、应急处理等方面加强管理,如安排人员定期维修等。二是服务反馈。自助图书馆的使用操作较为复杂,后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操作不便、流程复杂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在乡村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可制作简单易懂的操作视频,对自助图书馆的使用进行宣传讲解,同时在自助图书馆内嵌入提示语以方便读者操作。对周边居民进行定期调研,关注读者需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助图书馆的运营模式。三是网络共享。自助图书馆作为分馆应当加强与总馆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可在网络上设置书籍更新程序,定时提醒书籍的更新,把读者与自助图书馆相连接,方便读者更好地查询图书信息、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实现读者与自助图书馆的良性互动,形成完整统一的借—还网络信息系统,更有效地调动文献资源,更高效地传播信息与文化。
3.以人为本
循环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要求图书馆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为人民的阅读需求做个性化定制。图书管理部门应针对读者需求等做定期调研,根据读者意见对自助图书馆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自助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单位,应为弱势群体提供定制服务、个性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读者需求。可针对特殊用户建立特殊人群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例如,针对老年读者或者残疾人群体,除了普及养生保健、常见的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为其提供简单的网络应用知识;对于农民群体,可以更多地普及养殖种植方面的知识;对于青少年读者,可以集中提供经典的动画、儿童电子读物等。
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属于市图书馆的分支,缓解了市图书馆的压力,其使用也提升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市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针对自助图书馆的运营情况进行定期调研,了解图书借阅设备的使用情况、文献资源的借阅情况以及主要读者情况等,并根据这些情况优化自助图书馆的运营管理模式。
五、结语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出现也代表中国图书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无论是“自助机器模式”,还是“自助阅览室模式”,对于自助图书馆来说,均是在传统图书馆10个小时免费开放服务以外再开辟一个24小时服务的窗口,这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个补充。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分散化、不同读者阅读需求的个性化来说,自助图书馆是个看似完美的私人订制,但这种并非个人个性化订制的图书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都还不能苛求其达到很完善的程度。总之,无论是图书馆人还是普通读者,对于24小时自助图书馆都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