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上最出名的那幅“浪”

2019-04-28艺萃

润·文摘 2019年5期
关键词:富士山浮世绘画面感

日本的浮世绘作品,影响最深远的,非葛饰北斋所绘的《神奈川冲浪里》莫属。有人认为,梵高名画《星空》中星轮的绘画手法就是受到葛饰北斋浪花的启发。著名音乐家德彪西从《神奈川冲浪里》汲取灵感,创作了交响诗《大海》,连曲谱的封面都照搬了原画中的浪花。时至今日,时装界都还在以此为灵感设计作品:优衣库推出的北斋蓝(Hokusai Blue)系列,运动品牌Adidas、Vans也都推出过相关特辑。

浮世绘作品那么多,为什么唯独它存在感最强?

1831年,葛饰北斋创作这幅画时,已经71岁高龄。他的孙子嗜赌成性,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北斋明白,如果自己不重拾画笔,就要凄惨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促使他创作了《富岳三十六景》,而《神奈川冲浪里》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神奈川冲浪里》为世人所知是在1853年,日本惮于美国人的枪炮而被迫开启港口,于是日本版画大量流向欧洲,原本快要走进历史角落的《神奈川冲浪里》,凭借它独特的构图和张力十足的画面感,在欧洲一炮而红。

这幅画非常小,高25.7cm,宽37.9cm,比A4纸稍微大一点点。由于它是一幅版画,起售后陆续印制了几千张,所以留存到现在的还有几百张,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注意“神奈川冲浪里”断句并不是“神奈川·冲浪里”,而是“神奈川冲·浪里”。“神奈川”是地名,“冲”指的是海域,“浪里”指被巨浪包裹的船只。

《神奈川冲浪里》能够被人们熟知,绝不单纯因为它的画面感强,它看似简单的构图却蕴含着几何原理——三角形和圆形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开创性的构图形式。整幅画给人一种秩序感,北斋把视点放得很低,看画的人会觉得自己也在海上,和船上的人一样,面临着这场逃不掉的浪潮。

《神奈川冲浪里》给我们一种层叠的感觉。北斋在作画时,安排了前、中、后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方相对较小的浪花,这里隐藏着一座富士山形象。中间是最引人注目的大浪浪头,很多人觉得它像鹰爪,给人很大的压迫感,正扑向海面上的船只。船上的人均用简单的笔触带过,但依然能够看出他们在奋力划桨。最后一层背景使用了渐变色,富士山上面是一层灰暗的色调,渲染了阴郁的基调。

这幅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像大多浮世绘作品那样只是简单地表达“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它有着更为深刻、多元的含义。有人说,它体现了日本人“自然至上”的观念:既亲近自然,也敬畏和服从自然。也有人说,这幅画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画面中,海浪激烈翻腾,富士山却岿然不动,渔民虽然匍匐着,但船的方向却是对着海浪。如此矛盾的场景,让人想起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的描述:“日本人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

(張秋伟摘自艺萃微信号)

猜你喜欢

富士山浮世绘画面感
日本警察厅认真备战富士山喷发
温暖的富士山
富士山今夏“封山”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浮世绘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走得进出得来的“画面感”培养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浮世绘
浮世绘
别让人带走你的“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