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为什么看得见,却进不去、摸不着?
2019-04-28王姗姗
王姗姗
比较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包含了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政务互联网。叫产业互联网也好,叫工业互联网也好,中文含义不同,英文都是一样的。很多ICT(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和通讯技术)企业都认同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它们很积极地投入这个领域,但实践一番后发现这是个叫得响、热得快,但门槛高、看得见、进不去、摸不着东西的地方。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回答产业互联网是什么。
产业互联网的组成和需要的技术
产业互联网的底层是物联网,需要有很多传感器和数据收集,包括监督系统;中间层是企业内网、企业数据库;然后是企业外网。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提“云”,它可以被视为产业互联网的平台。目前,很多人将这一层定义为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这个层需要做的是通用服务,但目前还没有标准。消费互联网依靠iOS、安卓以及App Store平台,而产业互联网的平台还不成熟。
产业互联网平台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必须要等有了这个平台才能做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因为产业互联网光有底层通用平台是不够的,还得有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这个层面的平台,它涉及一些工业软件。
传统的SaaS把工业流程设定得很细,甚至可以准确到几分钟、几秒。但是如果要实行个性化生产,一旦临时出点故障,生产流程就完了。所以产业互联网还需要针对SaaS这一级开发出新一代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把(可以解决比如个性化生产的)新技术囊括进去。
产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通信网络。从技术的分层来讲,产业互联网既涉及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更多的还得有OT(OperationTechnology,运行技术),后者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涉及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里,IT.OT都会发生变革。
很多人认为5G是为产业互联网准备的,当然它的带宽很大、可靠性高、时延低,但是多数企业不一定需要用5G来建设产业互联网,3G、4G也可以。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在3G环境下也能运行,只是它不能支持移动的传感器,也没有办法跟人对话。也就是说,现有的网络技术可以支持产业互联网的一般应用,但对更高的应用可能不够。有5G还是更好。
产业互联网究竟该从哪个环节切入?
产业互联网最终是要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全环节和CPS(Cyber-Physical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的各个层次,并且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上下游企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从哪个环节切入。
数字化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如果企业管理比较薄弱,就可以先从数字化的管理软件开始,最后再做生产环节的数字化,两者是可以分开的。对于数据基础好的企业,可以从引入企业大脑开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流程。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水平、基础差别很大,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现在很多企业提出“机器换人”。但机器人不是买来就能干活的,买来以后,你还得在企业内部按照它所处的工作岗位来给它编程。如果只是一台机器人,第三方编程的成本是比较高的。除非你有多条生产线都有同一个工序,同一批机器人可以使用相同的程序。目前机器人在成本上仍然缺乏竞争力,虽然人的劳动力成本在上涨,但机器人也更贵。
人工智能在产业互联网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一个经过大数据建模、神经网络计算得出的数据拿到手后,这个结果如何得来,你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医疗上,人工智能的医疗现在就面临问题。假如一个AI医生判断一个病人需要去掉一条腿,但它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去掉一条腿,你敢不敢相信这个结果呢?更何况人工智能的判断本身是会产生失误的,这会导致业界不敢用AI给出的结果。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ET302波音737MAXB发生空难。原因很简单,波音在设计时把发动机的直径变大了,要在原有机型上装上这台发动机,起落架离地的高度就会不够,波音不愿意修改这个高度,因为一旦改变影响面太大。所以波音只能把机头设计得抬高一点。但机头一旦抬高,迎风面就变大。波音于是就设计了一个软件来检测,如果机头抬头过高,就自动往下压。
这个软件的启动与否取决于3个传感器,它们可以检测飞行速度和机头抬多高。但当时检测传感器的数据发生了错误,而且它当时只取了3个数据中的1个,导致由这个传感器直接命令飞机向下俯冲。最后飞行员没能夺回控制的主动权。
波音本身是产业互联网的先驱,即便如此,如果数据不准确、软件有缺陷,自动化也会失控。一般来说,人有从群体中学习的能力,而AI没有,这仍然是一个技术挑战。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很模糊
产业互联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埃森哲预计,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据工信部估计,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领域中,23.4%集中在商业和零售,18.3%在自动驾驶,还有一些在语音识别,投到制造业的还不到1%。
很多ICT企业觉得这个领域“看得见、进不去、摸不着”,原因之一是它们并不熟悉垂直行业,而且很多企业想做数字转型,但通过数字转型最后想做什么,自己都说不清楚。产业互联网需要ICT企业和传统企业紧密合作,跟消费互联网赢者通吃不一样,产业互联网真正的龙头不一定是一个,而是可能有多个。
第二,产业互联网不是花钱买个软件、买个设备就行,它需要有服务。而根据我跟GE的讨论,他们的经验是落地服务的成本太高。
第三,商业模式不明朗。与消费互联网动辄面向数十亿网民相比,产业互联网是个性化的、难以标准化,它的产业链条更长、服务模式复杂,流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产业互联网基本上不见得非要全球联网。
这种差别使得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消费互联网比烧钱、聚人气、圈用户、攒流量,从广告或会员费等获得收入。这种模式无法复制到产业互聯网,而且产业互联网的效益通常只能间接计算。
企业内部的利益格局也将重构,过去企业主要依赖生产调度人员、熟悉供应链以及掌握市场人脉的销售人员,而产业互联网会使这些高管的价值和权力下降,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抵制,因此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是一场全面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