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热点”问题

2019-04-28赵锐锐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热点爱国主义历史

赵锐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三册有关清朝前期历史时,正值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鹿鼎记》。我提醒学生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告诉他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康熙皇帝,可从下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创造性人才。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课,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對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对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现在或是中国。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四、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永恒不变的一个主题。从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战死沙场的关天培;从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董存瑞。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冲击,可他们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初中学生来讲,毕竟远了一点。爱国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地引入学现实生活中一些实例,肯定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在学习完中国抗日战争史后,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情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近来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宣布要参拜靖国神社。教室里是群情激愤,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仅此而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学生的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换成实际行动。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爱国主义。

五、引入“热点”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可喧宾夺主。引入“热点”问题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热点”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谈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

2.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必须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热点”问题,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热点透视”专栏。

3.引人方式应不拘一格。可在导言、小结中引人,也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人。可以由教师直接引人,也可由学生的提问来引人。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人图片、录像、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提问《鹿鼎记》时,我就特意请一位班上最调皮又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学生来回答。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鼓励后,他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增。还有一位学生平时缺乏自信,但他非常喜欢军事,常看军事杂志。在讨论中美撞机事件时,我见他欲言又止,便把他请上来。他上讲台在黑板上画飞行路线,讲解撞机过程与平时比简直是判若两人。经过这次锻炼,他逐渐地树立起了自信心。

猜你喜欢

热点爱国主义历史
热点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新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