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把自己当病人
2019-04-28郑晓星
郑晓星
我在医院病房工作的时候,经常接触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身上既有冠心病、老慢支,也有糖尿病、高血压,隔三差五就要来医院住上一段时间。我对当中一位老慢支患者印象尤其深刻,大家都叫他老刘。
老刘是我们科最不受欢迎的病人。倒不是有什么私人恩怨,也不是有色眼镜下的偏见。而是,老刘太拿自己当病人了。每次医生查房,老刘总拉着医生抱怨个没完。他还经常因为医生和临床患者交谈的时间比他长,给医务科打电话投诉“医生不重视我”。
老刘对护士也是百般不满,觉得不该让实习护士给他扎针,护士长不该一整天不来看他,值班护士查房走路声太响吵到他睡觉了。总之,在住了几次医院之后,整个病区的医生和护士都被他投诉了一遍。
如果试着分析老刘的心理,他从被诊断出老慢支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定位在了一个需要得到细心照顾、认真对待的患者位置上。正是这样的定位,让老刘对周围人期待太高,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失望和抱怨,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抹成了一片灰色。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人老了,总有这样那样的躯体问题,就医和住院也就成了常有的事情。很多内科疾病,其实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慢支等。因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和生命机体长期运转之后的磨损和老化有关的。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程,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机体的衰退。人当然希望老了以后,各个器脏都还能活动自如、毫无故障,可这几乎是一种很难实现的奢望。套用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疾病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给人生理上带来的痛苦,而在于它给人心理上的打击。一小部分人得了慢性病,恨不能24小時都处于医生监护下。他们一般个性上都比较追求完美,包括对自己的期待。得了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意味着自己将不再完好,于是自暴自弃,不再对自己有要求,干脆躲在病人的角落里,把内在的无能为力转化为外在对别人的挑剔、抱怨和指责。
不要总是把自己是病人挂在嘴上,不要要求别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得了慢性病,定期就医就可以了,剩下的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与其哀伤地抱着慢性病哭泣,不如学会心平气和地和慢性病一起走过余生,当个“快乐的病号”!
(作者系北京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