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19-04-28陆虹宇
陆虹宇
【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后给予中药穴位贴敷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療效观察。方法:126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给予术后予以常规处理并予腹部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63例,予以术后常规处置。结果:观察组发生术后腹胀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且操作方便。结论:中药穴位贴敷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关键词】腹胀;穴位贴敷
剖宫产术由于麻醉剂作用及手术操作时牵拉、腹膜刺激、术后因疼痛而拒绝早期适度活动以及目前术后镇痛的广泛开展,影响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易出现肛门停止排气、腹部胀气、从而影响术后进食、术后恢复甚至进一步影响切口愈合、产褥期恢复。为了促进剖宫产患者术后的肠功能恢复,防治腹胀,我院使用中药穴位贴敷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产妇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产妇孕周37~42周,平均(38±1.76)周,年龄17~33岁,平均(23.2±2.13)岁,产妇平均体重为64±11.6kg,对照组122例,孕周37~42周,平均(38±1.84)周;年龄16~33岁,平均(22.4±2.12)岁,产妇平均体重为62±11.8kg,孕前均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及并发症,手术麻醉方式均为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均采用静脉持续自控泵镇痛,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产妇孕产次、孕周、年龄、体重、剖宫产指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互相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指导,包括术后需去枕平卧禁食6小时,6小时后改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进半流汁饮食,不予豆制品、甜食易胀气食物,产后大便解后予以常规软食;适当床上翻身活动及下床活动,术后均予头孢呋辛1.5g q8h静脉滴注围手术期用药预防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常规方案的基础上,于术后6h后加用本院自制四磨汤(组成:生晒参片3g乌药10g,沉香3g槟榔10g,香皮10g,厚朴10g,肉桂6g,炒枳壳10g,防风10g,干姜10g)+参黄膏(组成大黄5g,党参5g,炒枳壳3g,厚朴3g,丹参3g)将以上中药研制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制成行气通便贴。其中参黄膏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5cm药饼贴于于神阙穴,四磨汤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5cm药饼分别贴于中脘、大横、内关、足三里穴,并用一次性无菌敷贴贴于穴位处固定,贴4-6小时取下,一天一次,直至肛门排气恢复。贴敷之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反应、皮肤情况,如发现局部疼痛、水泡、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止贴敷,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于术后6小时开始,记录两组产妇肠鸣音各自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需听诊肠鸣音至少4次/分)、产妇肛门排气首次时间、术后腹胀发生的程度及例数
1.4腹胀程度的记录方法
于术后第1天开始测量产妇腹围,上下午各测量一次。根据腹围数据及产妇自觉腹部胀气程度分为I度和Ⅱ度。I度腹胀:产妇自觉稍有腹部胀气但能忍受其不适感,无腹部膨隆感。腹围较术前增大≤2厘米。Ⅱ度腹胀:产妇自觉腹部胀气明显,有不适感,腹部膨隆明显,腹部触诊感有腹部胀气,腹围较术前增大>2厘米,需予以药物缓解腹胀感促进排气治疗。
1.5治疗效果评价
以术后返病房至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肠功能恢复有效时间,<24h为治疗显效明显,24~48h为治疗有效,>48h为治疗无效。
1.6结果
(1)两组术后产妇肠鸣音首次恢复出现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对比见表l。表1显示:观察组产妇肠鸣音首次恢复出现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
(2)两组术后产妇腹胀程度对比,见表2。观察组腹胀发生率降低46%,且无l例重度腹胀发生,患者痛苦减轻。
(3)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观察组术后48h内排气率为100%,对照组为63%,经统计学处理P<0.05,故两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剖宫产产妇产后腹胀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生率为17%~38%txl。腹胀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一般术后24小时出现,应及早预防,剖宫产术后由于麻醉、手术等多种原因创伤应激导致部分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紊乱,从而引起相应的水电解质紊乱及胃肠道的神经激素调节紊乱,从而术后肠功能恢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术后肠功能自行恢复一般需要2~4日,肠功能恢复抑制时间越久,容易发生一系列胃肠道黏膜屏障损坏,严重肠粘连、肠梗阻导致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因此,如何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1)中医理论认为,腹部手术损伤人体元气,气虚血行不利,致血脉瘀阻气机不畅,气血瘀闭而上下不通,腑气不降,导致术后肠麻痹。因此,中医治疗宜以行气导滞通腑为主。中医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
(2)穴位贴敷中其成分中药作用机理其中大黄通里攻下,行滞通便,促进排气、排便;槟榔有行气、导滞泻下之功能;桃仁活血祛瘀,兼能润肠通便;厚朴、枳壳行气消积除满消胀,穴位贴敷中参黄膏作用:用于术后预防便秘、缓解腹胀,促进肛门排气。穴位贴敷中四磨汤作用: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顺气降逆,消积止痛。
(3)①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指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有关,穴位不仅能够反映各个脏腑病理或生理的机能,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非常有效刺激点。由于致病之邪在人体内部,其脏腑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和损害,导致经络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此时,就有可能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红肿、疼痛、麻木等异常病态表现。此时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就可以直接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对应的皮肤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调整来纠正脏腑病理状态。②我院穴位贴敷穴位的机理:神阙穴又与脾、胃关系密切,是任脉穴,具有调理胃肠之气,补益脾胃功效,大横配足三里穴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化热引起的便秘、肠痈。有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的作用。内关配中脘穴、足三里定治胃脘痛、呕吐、呃逆。故中药穴位贴敷可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透过皮毛通过经络的传导运行联络脏腑,可以更好发挥中药药效。
本组实施中药穴位贴敷产妇都无创无痛愿意接受,无一例不良反应出现,而且中药穴位贴敷简单的中药配伍及制作,医务人员简便易学而且临床操作简便,综合本组资料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在剖宫产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显著,既安全又经济,值得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