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4-28郑华
郑华
【摘要】目的:研究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月纳入的53例外耳道狭窄患者,均采取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观察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我院53例外耳道狭窄患者均经过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后,术后两周内,皮瓣成活较好者有51例,外耳道直径均超过1.5cm以上,而皮瓣坏死有2例,外耳道直径均未达到1.5cm;术后两个月,其中有30例患者外耳道直径超过1.5cm,直径超过1.0cm以上有21例,皮瓣坏死者的外耳道直径约0.9cm。随访一年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现象。结论: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应用于外耳道狭窄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扩大患者外耳道口,避免复发,安全性高,为预后提供保障。
【关键词】外耳道口;耳甲腔转移皮瓣;耳道狭窄;耳甲腔成形术
外耳道狭窄中包括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及后天性外耳道狭窄,前者主要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通常与第一腮沟与第一、二腮弓后部的发育畸形有关,因此患者可能伴有颌面骨发育不全现象;而后者主要是由炎症、烧伤、肿瘤或者手术等因素造成。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外耳道狭窄或者仅存在小裂隙,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可能合并感染,产生引流不畅、耳痛、溢脓等,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影响听力水平,降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一定伤害。临床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再次复发,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选择有效手术方式成为关键。我院对此展开研究,选择2012年3月-2017年1月纳入的53例外耳道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应用于外耳道狭窄中的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月纳入的53例外耳道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3.5±1.2)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钝痛、耳闷及听力降低等症状,均属于单耳发病。其中先天性外耳道狭窄11例,外耳道直径0.3-0.50m,平均直径(0.4±0.1)cm:乳突根治术后感染24例,外耳道直径0.4-0.80m,平均直径(0.6±0.1)cm;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9例,外耳道直径0.7-0.90m,平均直径(0.8±0.1)cm外耳道良性肿物6例,外耳道直径0.8-1.0cm,平均直径(0.9±0.1);化学烧伤后外耳道狭窄3例,外耳道直径0.4-0.7cm,平均直径(0.5±0.1)cm。
1.2方法
常规进行耳内切口,首先确定患者外耳道口耳前切迹位置,从12点向6点方向在耳道软骨位置外缘与耳甲腔软骨交界位置进行弧形切口;随后从第一个切口上部,经过耳前切迹,沿着耳轮脚前端向上延伸2cm。行常规外耳道、中耳手术操作,手术结束后在患者第一个切口位置附近进行横向弧形切口,长度控制在2cm左右,并与第一个切口相连接,形成新月形皮瓣,随后向前切开全皮层,将前端皮下组织作为蒂。向前转移皮瓣置于第二个切口间,将其边缘与第二切口周边皮肤进行缝合。将耳甲腔切除,并完全显露软骨缘,缝合第一切口与耳甲腔皮肤切缘,从而扩大外耳道口。术腔放置纳吸棉与碘纺纱条,术后一周内可进行拆线,两周后取出砂条。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一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外耳道口直径变化,分析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价值。
2结果
我院53例外耳道狭窄患者均经过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后,术后两周内,皮瓣成活较好者有5l例,外耳道直径均超过1.5cm以上,而皮瓣坏死有2例,外耳道直径均未达到1.5cm;术后两个月,其中有30例患者外耳道直径超过1.5cm,直径超过1.0cm以上有21例,皮瓣坏死者的外耳道直径约0.9cm。随访一年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现象。
3讨论
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外耳道狭窄者,虽然能够有效减轻病情,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外耳道口相对于术腔狭窄现象,尤其是乳突根治术,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不利于术后恢复。相关数据中显示,乳突根治术后复发外耳道口狭窄的发生率高达85%左右。由于外耳道口狭窄可能引起术腔通气障碍,从而牵连术腔上皮代谢异常,上皮脱落后堆积后容易引发感染,严重者甚至产生胆脂瘤,直接危及患者身体健康。
随着对医疗技术的深入探究,耳甲腔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耳后切口手术中。将其运用于耳内切口手术时,虽然能够有效扩大外耳道口,但极易产生再次狭窄。临床上认为外耳道狭窄者经过手术治疗后,新形成的外耳道口直径应达到1.5cm左右。若能够在耳甲腔成形术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可增强治疗效果,进一步扩大外耳道口。其中耳甲腔转移皮瓣效果明显,术中采取带蒂皮瓣,血供较好,从而防止游离皮片不易成活,避免瘢痕挛缩产生。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我院53例外耳道狭窄患者均经过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后,术后两周内,皮瓣成活较好者有51例,外耳道直径均超过1.5cm以上,而皮瓣坏死有2例,外耳道直径均未达到1.5cm;术后两个月,其中有30例患者外耳道直径超过1.5cm,直径超过1.0cm以上有21例,皮瓣坏死者的外耳道直径约0.9cm。隨访一年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现象,提示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效果明显,有助于扩大患者外耳道口,防止复发。其中2例皮瓣坏死者主要是因为蒂较细,直接影响皮瓣血供,造成皮瓣缺血后坏死。为了防止蒂细,应控制皮瓣宽度为0.5-0.8cm,并依附于皮下耳甲腔软骨,转移过程中应动作缓慢,缝合时不可过度紧密。因此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效果明显,可有效扩大外耳道口,维持术腔通气量与术腔表面积平衡,有助于术后恢复;术中操作区域较为集中,操作简便,降低对患者的伤害,避免感染;皮瓣转移过程中,其区域内皮肤色泽较为一致,符合美观要求,受到临床及患者的广泛认可;最后将皮瓣缝合后,耳屏相对向前方移动,发挥出继续扩大外耳道口的目的。
综上所述,耳甲腔转移皮瓣与耳甲腔成形术应用于外耳道狭窄中具有重要意义,扩大外耳道口,防止复发,安全性高,促进病情快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