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2019-04-28王仪君
王仪君
有灯千盏,名曰长明,弥久不熄。
——题记
三十万。
在已对世事有模糊认识的稚童脑中,这个数字大得可怕。一种名为残酷的情绪在孩童心中滋生着。
金陵城内,这里与周围林立的高楼格格不入。
真安靜。
挽着母亲的手臂,踏入黑灰色的史馆。与其说是史馆,还不如说是详尽地叙述三十万同胞如何惨死的大书。这本书封面上或许落了灰,那些灰尘试图将它湮灭于历史涌流中,故去的人无力反抗,只得让自己的灵魂也被灰尘玷污。有那么十年,祖国陷入水深火热中,无人理睬灵魂的呼号;再有那么三十年,大家热衷于革命,一味求“新”,旧的就是不好的,研究那些东西的人,就该天天挨批斗,被贴大字报。历史被放在旁边,渐渐被遗忘,灰尘落了更多。
幸而近代有眼明的,或许是在某个小角落偶然觅得,竭毕生之力擦拭。这段历史,得以重见天日。
痛定思痛,翻开黑皮的书。三十万同胞被活埋,被刺死,被射杀,被毒气熏……书中的叙述是极平静的,仿佛置生死于度外。
孩子第一次听到“国难”这个词。
她不再咯咯乱笑了,脸上浮现出这个年纪不曾有的凝重。
她随母亲进了一个满是点燃蜡烛的厅堂,脚下踩的是玻璃,玻璃上投满了闪烁的烛光。母亲说,这是长明灯,为逝者点的。
她不再问母亲“为什么”,她知道母亲总是会说“没有为什么”。长明灯啊,蜡烛总有燃尽的一天,如何长明呢?她缄口了。
既然“长明”只是个臆想,那为何要点呢?
是为了让逝者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吧。毕竟灯是能引路的,幼稚的孩子想着。
长明灯啊,让我也寄有“弥久不熄”的痴想吧。
出了史馆,母亲惊呼——孩子的头上出现一根白发。是思索过重的缘故吧,幼稚的小人儿,不大以为然。
一根白发,与三十万同胞的惨死、近半个世纪的蒙尘、数以千计的长明灯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说九牛一毛、沧海一粟都抵不住。
孩子之后再没见过长明灯。但她仍执拗地认为,八年前看到的长明灯,记忆中的“弥久不熄”的长明灯,仍未烬。
“有灯千盏,名曰长明,弥久不熄。”年方二八的孩子在暮灯下喃喃着,“为引路,为明心。”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推荐教师:周安
文章里面的灯,并不是普普通通的照明灯,而是为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点亮的长明灯。当作者步入南京大屠杀史馆,走近那段悲惨历史时,她第一次听到了“国难”这个词,面对三十万同胞被屠杀的惨状,她的脸上浮现出了这个年纪不曾有的凝重。在为逝者点亮的长明灯的厅堂,作者沉重的心似乎找到了安放之地:长明灯,弥久不熄,是安慰也是铭记,也能更好地指引人们未来的自强之路。
对于惨痛、屈辱的国难历史,人们总是不愿意去触碰、去回忆,但是这里的长明灯在抚慰了人们心灵的同时,更提示了历史不容忘记,并为每一个中国人指出了自强奋进的前路——有灯千盏,名曰长明,弥久不熄。为引路,为明心……
【适用文题】面对历史;引路之灯;照亮心灵……(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