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早产儿双胎与足月双胎母儿围产期情况分析
2019-04-28张丽雷燕喆肖桂华李小鸥杨锦燕
张丽 雷燕喆 肖桂华 李小鸥 杨锦燕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双胎和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双胎妊娠是晚期早产儿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2]。晚期早产儿以往称之为近足月儿,指的是胎龄在34~36+6周之间的新生儿。近年来,晚期早产儿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现有晚期早产儿研究多仅限于单胎妊娠儿,在单胎的晚期早产儿研究中显示,晚期早产儿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2-4]。但对于双胎晚期早产儿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不同胎龄双胎妊娠新生儿围产期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共分娩双胎(658对)1316例。除去胎龄小于34周者,将601对(1202例)纳入研究,其中晚期早产儿双胎280对(560例),足月双胎321对(642例)。
2. 研究方法:(1)记录新生儿母亲围产期相关情况,包括产妇年龄、胎次、先兆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2)同时记录新生儿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缺陷、新生儿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
1.晚期早产双胎组与足月双胎组母亲及新生儿一般情况:
晚期早产双胎组母剖宫产率小于足月双胎组(P<0.05);母亲年龄、胎次、性别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双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明显低于足月双胎组(P<0.05),见表1、表2。
表1 母亲一般情况比较
*与足月双胎组比较,P<0.05
表2 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与足月双胎组比较,P<0.05
2.两组围产期相关情况比较:
晚期早产双胎组母亲先兆流产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羊水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双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晚期早产双胎组与足月双胎组围产期相关情况比较[n(%)]
母妊娠期情况晚期早产双胎组(n=280)足月双胎组(n=321)先兆流产史30(10.7)∗18(5.6)产后出血62(22.1)73(22.7)胎膜早破63(22.5)∗14(4.3)胎儿窘迫11(3.9)∗3(0.9)宫腔感染1(0.3)1(0.3)羊水异常16(5.7)∗4(1.2)脐带异常64(22.8)54(16.8)胎盘异常 胎盘前置8(2.8)6(1.9) 胎盘植入2(0.7)3(0.9) 胎盘早剥4(1.4)0(0)妊娠合并症 妊娠期高血压95(33.9)∗35(10.9) 妊娠期糖尿病54(19.2)73(22.7) 妊娠合并贫血20(7.1)33(10.2)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3(10.7)1(0.3)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0(3.5)7(2.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5(1.8)6(1.9)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3(10.7)5(15.6)
*与足月双胎组比较,P<0.05
3.两组新生儿期并发症:
晚期早产双胎组新生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病房、贫血、出生缺陷、颅内出血、湿肺、败血症、感染性疾病、低血糖、动脉导管未闭、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双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双胎组平均住院天数大于足月双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晚期早产儿是早产儿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全球早产儿的出生率逐年提升,早产儿约占所有新生儿数量的12.5%,而晚期早产儿占所有早产儿数量的72%[5]。既往晚期早产儿常常因为孕周接近足月儿而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对晚期早产儿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得以重视。然而,目前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单胎,对于双胎晚期早产儿报道较少。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双胎明显增多,双胎是导致晚期早产儿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统计数据均显示,双胎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能与高龄产妇增加及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有关[6]。双胎妊娠的早产风险远高于单胎妊娠,美国2013年单胎妊娠早产的发生率为9.7%,而双胎妊娠早产的发生率高达56.6%[7],本研究中我院晚期双胎早产发生率为42.5%,远远高于单胎早产的发生率。众所周知,双胎妊娠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双胎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胎,因此,对双胎妊娠孕妇及新生儿更应加以重视。
表4晚期早产双胎组与足月双胎组新生儿期并发症比较[n(%)]
并发症晚期早产双胎组(n=560)足月双胎组(n=642)小于胎龄儿56(10.0)67(10.4)出生缺陷23(4.1)∗11(1.7)转NICU病房387(69.1)∗218(33.9)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71(31.4)∗63(9.7)新生儿出血病 3(0.5) 1(0.1)新生儿贫血30(5.3)∗ 2(0.3)血糖异常 新生儿低血糖15(2.6)∗ 4(0.6) 新生儿高血糖 2(0.3) 0呼吸困难 新生儿羊水吸入 1(0.1) 0 新生儿湿肺11(1.9)∗ 2(0.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4(0.7) 1(0.1)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感染11(1.9)∗ 0 新生儿败血症 9(1.6)∗ 0 新生儿宫内感染 9(1.6)∗ 0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2(0.3) 0新生儿颅内出血19(3.4)∗ 6(0.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4(0.7) 0新生儿呼吸暂停 2(0.3) 0新生儿心律不齐11(0.1) 0卵圆孔未闭 6(1.1) 4(0.6)动脉导管未闭18(3.2)∗ 5(0.7)极低出生体重儿 8(1.4)∗ 0低出生体重儿300(53.5)216(33.6)平均住院天数 4.3±4.9∗ 1.4±2.2
*与足月双胎组比较,P<0.05
1.双胎晚期早产儿母亲妊娠期并发症增多
近年来,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以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发展,双胎妊娠率也较自然妊娠时大幅增加。研究表明,ART孕妇的早产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者,并且发病率还在不断升高。并且,部分ART孕妇曾行多次的输卵管通液、子宫输卵管造影及宫腔镜检查等操作,均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和绒毛膜羊膜炎的亚临床感染,从而容易导致胎膜早破而早产[8]。本研究显示,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是晚期早产组孕妇主要妊娠期并发症。晚期早产双胎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在33.9%,远大于足月双胎组(10%)。因此,应加强双胎妊娠孕期血压管理及产前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期并发症,减少早产的发生。
2.应加强双胎妊娠产前出生缺陷筛查工作
本研究发现,与单胎妊娠相同,晚期早产儿组患儿大多数新生儿期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双胎组。晚期早产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双胎组。根据文献报道,双胎妊娠出现胎儿结构异常的概率比单胎妊娠高1.2~2.0倍,最常见的畸形为心脏畸形、神经管缺陷、面部发育异常、胃肠道发育异常和腹壁裂等,双胎妊娠容易因胎儿体位的关系影响结构筛查的质量,筛查较为困难[9]。因此,应加强对双胎妊娠产妇的产前筛查工作,避免遗漏。
3. 积极治疗双胎晚期早产儿并发症
本研究中晚期双胎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高于足月双胎组。由于晚期早产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胆红素排泄能力低下、肠肝循环增加,使晚期早产儿较足月儿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且较足月儿严重,预后更差。美国儿科学会2004年黄疸管理指南中,已将出生胎龄为35~36周纳入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10 ]。本次研究显示新生儿湿肺、颅内出血、感染、低血糖、新生儿贫血等并发症晚期早产儿双胎组发病率均较高,建议生后密切监测患儿呼吸情况及血常规、血糖、头颅B超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晚期早产双胎新生儿发生围产期并发症率高于足月双胎新生儿,因此产科医生应加强双胎妊娠产前筛查及产妇保健工作,儿科医生对此类新生儿应给予足够重视,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