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暖科技”
2019-04-28计野航
文‖计野航
作为一档大型社会公益性科技类电视节目,推出不久的《智造将来》以对节目全新维度的尝试,形成了收视热点,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好评。节目由浙江卫视与超体文化联合制作运营,自今年1月6日起每周日21点20分在浙江卫视播出,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省级卫视栏目类前三。
《智造将来》每期节目展示3个有着不同背景并全部着眼于生活的创新科技项目。伴随实验或讲解,艺人嘉宾马思纯和科学嘉宾李淼、王孟秋等人从不同视角与观众一起体验“科技改善生活”的魅力。科技类选题,其原理、功能、用法、效果原本大都较为抽象,所以节目创制过程中,较大的难点往往在于如何将各个科技项目的“高超之处”进行节目呈现上的“外化设计”,如何让看似冰冷的科技拥有人性的温暖,充满打动观众情感的力量。这里的“外化”是指将节目选题的内涵通过特定的节目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个过程。“外化设计”就是对这个过程的创意谋划。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让节目变得引人入胜,是节目是否可看的关键。
挖掘趣味 从生活元素出发进行极致设计
对于可以往“有趣”这一方向进行节目设计的科技项目选题,我们尝试寻找能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元素结合的趣味点。不少科技项目的趣味点,起初看起来趣味程度并不高,比较“干涩”。这样一来,就特别需要我们通过挖掘、想象、试验、论证,对趣味点进行合理放大。放大的过程中,大家大开脑洞,充分释放想象力。组织架构方面,节目从道具组调专员驻扎于导演组。大家一起将天马行空的想象慢慢打磨成可以付诸实施的方案。这样的工作方式下,符合本节目定位的大型道具不断被创造,使对应选题的节目效果更为震撼、极致。
《智造将来》第一期节目里的科技项目——创新喷涂材料“铠”的外景段落是一个爆破实验。由于在外景段落之前的演播厅段落已经安排了对强韧的“铠”材料进行了敲、打、汽车碾压等测试,在此之后若能有一个大幅提升量级的测试,会进一步加大感官刺激,形成悬念,保证节目剧情的张力。住宅是老百姓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意味着“家”。外景爆破实验里,“铠”材料抵御爆破冲击力所保护的对象被设计为放着爱心气球的居室。这种基于生活元素的设计,易于引导观众在该场景中对科技项目产生情感寄托,进而提升该科技项目带给人安全感的能力,而这种安全感,就是观众感受到来自科学的一种温度,会激发起情绪。当然,极致的设计伴有极致的要求。定制的全新实验、有限的准备时间,顺利执行这一爆破实验并不是件易事。最终,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专业测试,爆破实验得以成功实施。
在《智造将来》里,从生活元素出发进行极致“外化设计”的选题还有不少,包括在一千份报纸中进行“盲选”的火眼金睛“猎瞳”、在十米深水池里做“加减乘除二十四点”的水下智能机器人“敖小八”等。
科技 改善生活切入 创造源自平凡人的感动
将人文关怀贯穿于节目之中,是《智造将来》区别于其他科技类节目的重要特点。在这一层面,《智造将来》是温暖的。节目将老百姓的朴实生活作为背景,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为对象,找寻“科技改善生活”的切入点,伴随看似卑微、实则伟大的真切情感,呈现笑中带泪的感动,弘扬人性的光辉。正如节目中所说:“科技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面对人世间的冷暖,科技发挥着它的正能量,让一切积极变化,而这一切变化,反过来也为冰冷的科技注入了人性的温度。
《智造将来》第二期节目里“3D打印”这一科技项目的“外化设计”,则更能够给予每一位身处逆境的观众以激昂的力量。美丽的年轻女性“子墨”天生左腿变形,到18岁一直无法双腿行走。在她18岁那年,戴教授借助3D打印技术克服手术的重重难关,令“子墨”不必截肢并得以正常行走。在节目结构上,这个选题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精美的3D打印时装秀开场,通过现场嘉宾与道具的互动递进到科技精英戴教授的知识讲解,继而由戴教授道出曾经的故事,并在故事的关键节点请出受助者“子墨”,达到节目的高潮。该选题从角色的选择、道具的安置、知识的传播,到通过剧情结构的搭建实现情感的升华,定义了《智造将来》节目在人文关怀层面的“外化设计”手法,以“科技改善生活”这一切入点创造了源自平凡人的感动。这样的“外化设计”后续也体现在“体外骨骼”助力残运会少年、伤残军人用“机械手”拥抱家人等选题上,创造了良好的效果。
做好“外化设计”、呈现充满温度的科技,这些举措保证了节目的“可看性”,也形成了节目的积极立意。从宏观的时代诉求来看,科技类乃至泛文化类题材的兴起和勃发将继续是未来节目题材演变的重要趋势之一。《智造将来》的工作过程告诉我们——毫无疑问,合理有效的“外化设计”和源自生活的人文关怀始终是各种科技类、泛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重点把握的创制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