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4-28郭湖斌王晓光邹仲海GUOHubinWANGXiaoguangZOUZhonghai
郭湖斌,王晓光,邹仲海 GUO Hubin,WANG Xiaoguang,ZOU Zhonghai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Shanghai 201104,China)
随着新零售、新物流等概念率先在实业界被提出并迅速发酵起来,新商科人才培养引起了企业界和高等学校的广泛关注。2017年11月8日,以“商业创变、商科创新”为主题的中国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大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拉开了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大门。物流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物流执行和操作人才。因此,开展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新商科的时代背景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 新商科的时代背景:经济新常态与互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此后在多个场合下对“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作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由传统意义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级增长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经济结构和结业结构上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面临国内外的多种风险和挑战等[1]。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随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不断催生新兴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创新创业浪潮[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见表1)。
表1 2006~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1.2 新商科时代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使得企业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商科背景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互联网、运计算、大数据、移动商务、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学习、生产和生活方式。新商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征决定了新商科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关注未来社会发展变革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也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
1.2.1 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是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除了传统的物流管理知识外,还应该了解新技术带来的物流运营模式的转变,掌握智慧物流、物联网、大数据、物流云、移动商务等新知识和新技术;在专业技术能力上,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侧重于物流大数据挖掘能力、物流系统运营优化分析能力、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协调能力等能力的提升;在专业素质上,要有国际化的战略思维能力、对物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2.2 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符合新商科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提升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竞争力。
1.2.3 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和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进的基本动力,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业务内容之间的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将成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特征,企业新商业模式的生态系统需要从更广阔的战略视角来定义,势必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1.2.4 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诚信品质和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商科背景下,商业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用户需求分析与画像技术、经济统计分析技术、客户关系维系与数据挖掘技术等新的信息化能力将更多地应用于战略决策与市场竞争之中,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诚信品质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石,脱离了诚信,任何商业创新最终都只能铩羽而归。因此,突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诚信品质和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必然是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2 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信息,在2000年仅有北京物资学院一所高等院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而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551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类相关专业[4]。伴随着开设物流类专业高校数量快速增加,我国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差异化特征并不明显,导致不同类型高校物流类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就业方向较盲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尤其是在新商科背景下,这些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因为新商科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商业发展手段的变革,更是对企业商业模式和业务体系的一次迭代,需要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下面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就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 专业定位能够有效依托学校行业传统及主导专业优势,但专业特色并不突出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上海金融学院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自200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划归上海市管理,成为地方高等院校。但学校几十年来依托中国人民银行系统、面向各类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财经人才的历史传统以及与金融行业紧密联系的办学特点却一直延续下来,为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自2012年开始以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方向)招生以来,共招收了7届300多名本科生,目前已有3届毕业生。从各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约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各类金融机构,从事包括物流金融业务在内的现代金融相关业务和岗位,另外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在大型物流公司和各类货主企业从事与物流金融产品开发、仓单质押业务商品监管、物流金融产品营销等相关岗位。但由于学校的平台和影响力较低,虽然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物流金融人才的需求,却没有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不能突出该专业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2.2 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但理论课程占比仍然偏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要体现“应用”特色,应突出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但目前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践教学占比较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需要[5]。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方向)自2012年招生以来,每年都会对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实验实践教学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实践教学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比如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由原来的一门《物流管理综合实验》,逐渐提高到四门专业实验课程,具体包括《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国际物流综合模拟业务》、《企业资源管理ERP业务综合实训》、《物流金融综合业务》等。但理论教学比重仍然偏高,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突出,对企业实际业务的适应还有比较长的“磨合期”。
2.3 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实践时间安排不能有效衔接
虽然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明确了各类实践和实习教学的时间安排,但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和企业运营管理的差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使得一些实习、实践安排还停留在“名义实习”、“模拟实习”和“实验室实习”的层次上,很难真正做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多年总结下来,发现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原因:一是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能够接受实习实践的时间安排不能统一;二是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能提供的实践岗位比较单一、能够接纳的学生数量较少、在较短的时间不能做到实践岗位的多元转换,不能满足学校统一的实践内容要求和实习时间安排,导致实习实践还是以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式实习为主,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OSCE执行过程中,考站的分类不同,分类范围在3~14个不等,主要包括笔试、案例分析、技能操作、护理文书书写等过程,考查学生能力范围较广。应用型护理本科生在学校内主要学习时间在教室和实验室内,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技能操作是学生必备的知识储备,要想在临床上发挥真实的临床实力,仅仅单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是不够的,要将两者有效结合,加之案例导入,增加见习机会,还要求学校在教学方法中保持灵活多变的特点,应用OSCE考核方式,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且能摆脱刻板的知识单一灌输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4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有限、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现代物流是个新兴行业,融合了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商品配送、货运代理、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体现出很强的交叉性特征,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等对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快速变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学校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但学校有限的投入和相对短缺的专业教师队伍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理论知识充实,但实践经验较为欠缺,成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短板。
3 关于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3.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前提与基础,而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孤立存在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类型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6]。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着眼于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瞄准当前物流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也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物流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2016年12月9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发布了《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将上海市金融领域在“十三五”期间的紧缺人才分为金融中高层管理人才、研究类金融紧缺人才、业务类金融紧缺人才、专业服务类金融紧缺人才、风险控制与管理类金融紧缺人才五大类,其中业务类金融紧缺人才就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人才和航运金融业务人才,其紧缺程度为2星,表示中度紧缺。
因此,在修订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对物流管理(物流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上海“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以及学校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总体定位作了调整。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方向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服务化的需要,具有诚信品质和国际化视野,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通晓物流金融业务运作模式、物流管理软件操作以及物流金融综合业务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金融增值服务项目设计能力、物流金融业务运作能力、物流金融理财方案规划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大型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与维护、客户关系管理、质押物评估等的实务工作的应用型物流金融管理人才。
3.2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分解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到“卓越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的统一,构建“三位一体”的、体现社会需求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见图 1)。
所谓卓越就是对一个个更高目标的不断追求与超越,就是要做到更好,不断地自我超越[7]。因此,在理念—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卓越教育理念是基础,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因为只有坚持卓越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成就卓越人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不同形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各类物流金融人才需求单位进行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力结构、职业素养、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进行适时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定期召开专业发展与指导委员会会议、定期或者不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和学校实践实习基地、对毕业生的随机访谈与跟踪反馈、开展专业教师研讨会、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等。
3.3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产教融合,把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8]。因此,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作为一所应用型财经院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一直强调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图1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可知,实践教学模块占到总学分的22%,从根本上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目前学院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方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按照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校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参观模拟实训与企业顶岗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由浅入深、由点到线、线面结合的“T”型结构和“五力”培养模型(见图2)。
图1 理念—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图2 实践教学体系的“T”型结构和“五力”模型
实践教学体系的“T”型结构由“一横”和“一竖”两部分构成,“一横”强调的是面广,在1~2年级完成,主要包括企业参观、系统仿真、第二课堂、专业知识竞赛、实验室模拟实践等形式,由学校主导,其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一竖”突出的是实践教学的深度,由企业顶岗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实习等形式,安排在3~4年级完成,由企业与实践基地主导,强调专业性和特色化,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
实践教学体系的“五力”培养模型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在组织实践教学时强化学校与企业及实践基地的关系,明确分工、协调合作,打造全方位的、层次递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3.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代物流金融管理人才是既精通金融知识、又熟悉物流运作的应用型符合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才[9]。在新商科背景下,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逐步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更加细致的产业内分工使得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模块化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更加催化了企业间的融合发展,知识融合与“跨界”经营成为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常见做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必须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加快引进适应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金融行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改革“双师型”教师传统的聘用与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加强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之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该开门办学,邀请政府主管部门、优秀企业家、行业精英及研究机构专业人员等进校讲学,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头脑风暴、企业家下午茶、行业精英面对面”等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与联系,建立和完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