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际交往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文献综述
2019-04-27牟温生
牟温生
摘 要: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人际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丁瓒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失败而来。文章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归因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发现人际交往归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者存在相关关系,积极的正确的人际交往归因方式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
关键词:人际交往;归因;心理健康;综述
一、人际交往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动作进行认知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简单来说,也就是解释和推断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归因方式也称解释方式,是指个体习惯于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理论,之后经过凯利、韦纳等众多学者的不断深入的探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归因理论体系,主要的代表理论有:单维度归因理论、相应推断理论、协变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等。
韩仁生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阶段学生倾向于将事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付出、良好的心态及较高的教学质量等,较少归因于运气差、缺乏人际帮助等外部因素;将事件的失败较多的归结于不够努力、能力欠缺等内部原因,很少归因于人际关系不良、考前准备不足等原因。张巨贞的研究发现,初中女生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等内部因素,而男生倾向归因于运气、情景等外部因素。归因方式在不同年级间存在着差异,高年级比低年级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武培博在对开封、郑州两地的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在积极归因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高一的积极归因得分高于离二、高三。高三的积极归因得分高于高二;而在消极归因方式得分上,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消极归因因素的分数逐渐增长。Crick 和 Dodge 的研究结果发现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青少年更可能做出合理归因。井维华等研究了中小学生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和期望特点,发现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自我防御性归因”倾向,遭遇成功或失败后的期望水平不同,成功后的期望显著高于失败后的期望。
大量相关文献研究显示:学生在对成功或失败事件的归因倾向上存在着性别、年级、生源地等人口变量学差异。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精神状态,主要目的是预防和调整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完整一致的,即知觉、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个性的完美协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适应生活和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成长以及学习能力等。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情感以及智能上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国内近些年来的整体调查状况显示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比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中,小学生占10%,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傅远蒂对成都某中学的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达到了32.45%,其中高二女生的心理问题比初二女生严重,高二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躯体症状、恐怖和自责等。2007年李英华等人于对北京市四所高中进行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达27%,其学习焦虑现象占比高达50.8%。
在青少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学生存在着诸多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探寻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人际交往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国外关于交往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心理学家罗伯特.魏斯分析了人类的亲和需要,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个人提供依附感、团体归属感、价值的保证、可靠的同盟感等六项收益。Harter等人的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和低自尊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情绪低落或抑郁使个体更倾向于将消极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个人的和必然的原因,而将积极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在的、特殊的原因。Tracy R.G.Gladstone等人的研究显示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人际关系障碍是大学生较常见的心理问题。DAngelo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出现焦虑、空虚、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Suan G.Asson lin等人对天才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些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归因方式,把失败归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自己笨,这种归因方式也会应用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从而使个体获得身心健康。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个体的自尊、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无助感会持久存在,个体会失去做出反应的努力,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采取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自尊完好无损,无助感会很快消失,个体会努力改变现状,从而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水平。
国内近年来针对大中小学人际关系、归因风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比较多,选取的角度各有不同。许志红对东北高校大学生人际困扰进行了研究发现人际困扰、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应对因素等对心理健康有預测作用。马红霞等人对唐山市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和人际困扰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际困扰越少,心理状况越好。张灵、郑雪等人对大学生人际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预测作用。杜天娇、于娜等人对医学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发现,医学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杨秋玉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宿舍环境中人际交往障碍尤为突出,严重影响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周英等研究了外显自尊在中学生人际归因方式与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发现外显归因直接影响中学生交往焦虑又通过外显自尊间接影响中学生的交往焦虑。刘妹雅研究了初中生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学生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王玉娇的研究认为农村初屮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对于学生人际关系归因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对象以初中生、大学生居多,有的研究者选取特定角度如宿舍关系、农村学生等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有的研究还加入了自尊、自我批评等因素。
归纳以上文献研究发现人际交往归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者存在相关关系,积极的正确的人际交往归因方式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业成就和人际交往的归因倾向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个体对正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稳定性的因素,使个体会产生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对负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性的因素,容易产生自卑,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合理的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Sherry A.Benton,Ph.D.John M.Roberson,“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vol,34(2003):66-72.
[2] 刘彦楼.大学生自我槪念、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9.
[3] 韩仁生.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6:47-50.
[4] Carlyou William D.Attribution Retraining[J].Implication for Its Integration,1991,34.
[5] Dangelob,Wierzbicki M.Relations of daily hassles with both anxious and depressed mood in students[J].Psychological Reports,Ammons Scientific,2003,92(2).
[6] 刘妹雅.初中生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学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以望远中学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