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4-27张友文陈磊
张友文 陈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握时代脉搏,大胆创新。文章在界定“微时代”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六条举措,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现在已迈入了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微时代,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流沟通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问题,对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微时代的内涵和特征
微时代是指伴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智能手机等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为传播媒介,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平台,以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短小精炼的传播内容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微时代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平等性
微时代的传播门槛低,限制少,传播主体没有专业和身份的限制,都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想,宣泄个人的情感。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方式,使名人和草根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普通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通过“粉丝”吸引使草根有了很大的传播影响力。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分配的精英化趋向,使传统意义上信息传播精英主体的主导性、权威性日渐弱化。传播主体间具有相当的平等性。
(二)传播内容的大众性
微时代人人都可以制造、发布和传播信息,且产生了许多与权威媒体有巨大差异的独立媒体和自媒体。信息制造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多,使网上内容变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草根新闻、民间新闻与日俱增,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迈入了公众新闻时代。
(三)传播时空的便捷性
微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瞬间达成,打破了传统信息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时时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做主角。无需整合文字和专门构建文章体系的简短微内容,可根据自己心情自由表达所思所想,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更新和传播的效率,使人们想了解信息实时性、快捷性和现场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四)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微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主体的广泛性,颠覆了传统人际交往中面对面和一对一的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个人发布的信息呈现几何倍数的转发和扩散,实现了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无限制和无阻隔,其影响的范围和受众,是其它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所难以达到的。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其共享丰富的资源和高效快速的传播方式,扩充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和书本上的局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微时代营造了言论自由、平等沟通的交流和互动平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相互之间的障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表达、交流、传播和信息接收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渴求和对生活记录的需求,而且为大学生追求自由、展现个性创造了崭新的空间和宽广的领域,增强了大学生自我选择的多样性,适应了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表达的迫切需要。
(4)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超时空性。微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方便,师生对问题可即时进行讨论和交流,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也更长,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一是挑战教师的主体地位。微时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平等的参与者,颠覆了在传统模式中的中心地位,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就是怎么将大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在平等互动交流中实现顺应和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得到实现。二是挑战教师的能力。在微时代,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且要对新媒体有正确的认知,必须熟练掌握微信、微博和朋友圈等各种微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准确掌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一是使大学生容易产生微媒体依赖。微媒体能够满足随时随地人际沟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搜索依赖,慢慢地形成“网瘾”,成为“低头族”而不能自拔。二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影响。目前微媒体发展迅速,而在微信息的管理和法律监管等方面较为滞后,导致现在对微信息的发布、传播等方面难以做到有效管控,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传导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客体时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具有中介性和传导性。在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灌输理念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反馈,必须要主动适应微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模式优点的同时,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大胆革新和有益探索。
(4)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挑战。在微时代,大学生对官方网站、学校校园网等传统互联网的兴趣和吸引力逐渐下降,大学生社交和意见表达更多地使用微信、微博等移動工具,加上微媒体去中心化、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和便捷、循环式的传播,使捕捉、管理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难度不断加大。
三、微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做好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适应时代潮流,大胆改革创新,遵循主动预见性、动态自主性、策略系统性和全面贯穿性原则,努力开创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微思维”,建立“微制度”
高校要高度重视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新媒体,努力使其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平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相互促进。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使微时代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实现常态化、制度化;高校要成立校级“微”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努力建立多级联动、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体系,为全面开展“微”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打造“微队伍”,提高“微能力”
微时代高校应努力打造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理论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强化培训和实战锻炼,逐渐提高教师的微能力,使其全面把握微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熟练掌握微媒体的运用技巧,能够利用微媒体有针对性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在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始终拥有正确的立场和态度,不断输出主流价值和正面声音,切实增强微时代教师传播主导权和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活跃和多元的受教需求。
(三)提升“微素养”,培育“微骨干”
面对微媒体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教育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要自觉远离不良信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传播的媒介信息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选择能力等,理性正确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所以學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要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让学生在使用微媒介时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坚守法律底线,引导学生做一名理性和文明的使用者。同时,要善于挖掘那些对学生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且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思想见解的“学生意见领袖”,要通过说服教育将他们团结在学校党团组织周围,经常性保持联系并对其跟踪培养,使他们具有高尚人格和崇高理想,发挥他们的网络示范引领和向上导向作用,不断影响和带动其它同学,不断积聚网上正能量。
(四)打造“微平台”,营造“微文化”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建立各级各类官方新媒体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实时更新平台内容和信息,加大对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并做为全校宣传思想的重要窗口。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官方新媒体平台要主动发声,使学生在解疑释惑中明辩是非,进而在因势利导中获得思想和价值的认同,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应高度重视“微文化”的建设,将“微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用创新的方式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微文化的有利结合,积极开展微电影、微摄影和动漫设计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微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利用微媒介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监管,净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
(五)构建“微语态”,打造“微话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严肃、话语规范,与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不适应。微时代迫切需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语态,着力构建与微时代相匹配和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微话语”。打造“微话语”不是放弃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与激励,而是充分利用网络话语,构建平等包容活泼的教育话语平台,使学生本来觉得沉闷、枯燥的理论变为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平常事物。同时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去触动大学生的心灵,更易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思想上的认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总之,面对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积极有益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
[2] 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网络强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5(3).
[3] 滑晓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传媒教育,2015(4)下.
[4] 鞠志强.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治大学,2015(3).
[5] 邢中先.“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理工大学,2017(3).
[6] 王建军.“微思政”: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MKS14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友文(1979.09- ),男,江西瑞昌人,高校讲师,硕士,法学学位,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现担任南昌理工学院团委书记;陈磊(1984.01- ),男,安徽砀山人,高校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研究,现担任南昌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