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2019-04-27秦健超吕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贫困地区创新

秦健超 吕文

摘 要: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是实现2020年全面战胜贫困,决战脱贫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创新作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全面脱贫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熊彼特的“创新”定义出发,以贵州窝沿乡走訪所获取的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创新对被调查县市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创新能显著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对脱贫政策的制定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创新;贫困地区;居民收入

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已难以适应现阶段脱贫攻坚的总要求,急需转换和寻求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构建长效的脱贫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本文结合在贵州贫困地区窝沿乡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创新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探寻“创新”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一)“创新”的定义及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上,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和商业现象之一,创新有着极为广泛的含义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主流经济学所忽略。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而言,发明和技术变革都是创造“国民财富”的重要因素。但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才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驱动力。真正意义的创新研究起源于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开创性地提出“创新”,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的早期经济学文献 大多谈论技术变革学而不是创新经济学,但事实上创新是一个比技术变革更广泛的概念;英国政府将创新定义为“对新想法的成功利用”。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并不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因素,而企业家正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中最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被视为是企业的“灵魂”。当下,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深入人心的发展理念,强调国家全面发展的动力来自不断推进的各个领域、各方面的创新。事实上,自从2013 年以来,中国经济就已经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面临“GDP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政策消化的三重挑战。在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的问题: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重导致人口红利消失;自然资源供给趋于紧张,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以往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只有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升级。

(二)研究假设

基于熊彼特关于创新“定义”及当下“创新”对于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创新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创新的程度最高,农民的收入越多。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样本来源于对贵州窝沿乡60余家农户的实地调研。窝沿乡,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普安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是一个地处乌蒙山南麓是贵州的一个较为落后、较为封闭的乡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窝沿乡的农民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只会盲目的跟从,这不但使他们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更是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窝沿乡,除了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政府还倡导大家种植果树。本文通过随机抽样对种植果树的30家村民进行实地走访,将访问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

根据上表数据及与种植果树的居民进行聊天访问时得来的其他资料可以知道:当时在窝沿乡初期梨的市价大概在1.2元/斤,板栗的大概市价在5-7元/斤。从这两个市价来看,种植水果在当地还是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是,由于当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他们也不会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量,看到别人种植梨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他们就盲目地跟从种植梨,最终造成了当地的梨的供给量远远大于当地的市场需求量,而他们又很少有人去尝试新的销售或处理梨的途径,最后致使大量梨堆积,甚至不少的梨最终因为销售不出而烂在树上。而敢走新路子的板栗种植户,其获得的收入增量对于一个当时农民来说,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收入。此外由上表还可以看到,即便是这些种植户缺少创新,盲目跟从,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不会去寻找新的产品结构,新的组合,以求改变这种发展困境,最终导致了贫困的延续。

(二)变量选择与操作化及分析

从以上现状出发,本文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组合、新的结构”。而对于做生意的微小创业者来说,寻求他们自己的市场均衡点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他们想要出售的产品结构,不断更新预售产品的组合,形成新的组合,以求接近市场均衡。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更新预售产品的组合,不断形成新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看成经济意义上的创新,所以可以把做生意的微小创业者的创新力度量化为每个月更新预售产品的组合的次数(次),设为X;把其收入量化为每个月的净收入(元),设为Y。本次调研共走访了18家近两年才开始创业的微小创业者,其中5家因为种种原因未得到有效数据,其余13家的相关数据整理如下:

三、数据分析及检验

运行统计分析软件eviews,将表1中相应变量数据输入界面,进行回归分析后,所得结果如下表二所示:

从上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来说,微小创业者的收入就增加141.4个单位。更通俗地讲,只要微小创业者每更新一次产品的组合,只要向前改变一步,就能切实地增加收入。

四、研究启示与展望

本文从窝沿乡调研所得的数据出发,考察了创新对当地居民的收入变动的情况。从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创新不一定非要是科技创新。鼓励创新,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全面脱贫的有力政策措施。哪怕僅仅是改变传统思路,改变产品结构与组合,也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正如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

(二)脱贫政策应协助农户规避部分风险。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人民向窝沿乡居民一样勤劳踏实,他们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之所以安于现状(见表1),不敢创新,其本质是个体对风险的厌恶和回避。虽然在信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都隐含市场参与者为理性的风险厌恶者的前提,但不确定性经济学认为,风险的完全转移降低了企业家获得成功的激励,同时也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提出:“传统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假定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充分。但在这种假设下,利润就不存在。如此看来,穷人由于意识到负面冲击会使他们陷入赤贫、破产或危机,可能就会坚持使用那些看来比较保险但实际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谋生手段,而不冒险把握或尝试能够使其生活变得更好的各种机会,从而长期陷入恶性贫困陷阱。贫困地区由于大多地处偏远、获取的信息渠道不够多,政府对创新的鼓励与支持力度不够,在有利条件下许多人不会考虑机会成本,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这也是他们错失了创新良机的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出面通过保险市场或成本保利合同的签订出面对微小创业者的风险进行部分转移,应该成为脱贫政策考虑的一个方向。

最后,由于受调研条件和调研时间限制,本次收集到了数据样本偏少,且没有考察其它变量,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加大调研范围,进一步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小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其时代内涵演变[J].老区建设,2018(18):54-58.

[2] 张维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J].读书,1984 (9).

[3] 王文略,毛谦谦,余劲.基于风险与机会视角的贫困再定义[J].中国人员.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2期.

[4] 谢康,肖静华主编.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第44页、第36页.

[5] 世界银行.2014年世界发展报告:风险与机会:管理风险以促进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6] 黄群慧,李晓华.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观的重大突破[J].经济管理,2016,38(11):1-10.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贫困地区创新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