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再出发
2019-04-27尹成鑫陈玉华
尹成鑫 陈玉华
摘 要:从人才培养来说,文化素质教育对高职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发展基础上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顶层设计,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和深度;要打破壁垒,精准实现组织制度变革。遵循高职教育内在要求进行创新再出发。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再出发
几乎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同步诞生的高等职业院校,经历了2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经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从单纯关注和聚焦接受高职教育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到意识到基本素质对人的职业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历经了尝试与模仿、关注与反思、重视与推进、改革与探索之后,面临着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哲学思索;也面临如何使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既掌握熟练专业技术技能,又能提高政治觉悟和人文情怀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再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一、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要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思政教育课程、基础文化课、公共选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本身。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的教育内容应该是高职学生都应该接受教育与培养的共同内容,他们既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也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而从目的上看,文化素质教育能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其人格素质,拓展其知识视野,使他们具备识时通变、胸怀广博、情趣高雅。当前,高职学生最为社会所诟病的恰恰是缺乏高远志向、缺少发展后劲,讲求实际、重功利,知识性、文化性,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沟通协调能力欠缺,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需要进一步增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拓展为更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同频培育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技术融合的人文素质、彰显工匠精神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交汇培养的创造精神,以及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身心素质培养。
二、顶层设计,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和深度
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仅表面化的增设一些文化素质课程,开展一些文化教育活动,而是要从本质上对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如何在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的高职院校中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在学校层面做出规定性制度安排,成立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给予相应的师资配备、绩效考核和经费投入,不失为一个可行性方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校中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学校”便是成功案例。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在校内成立“文化素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中心”或建立相对独立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艺术教育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与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中心)等类似教学机构纳入其中。其主要职能可包括: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点和需求,规划、设计和管理文化素质教育必修(选修)课;对通选课进行统一管理,加强通选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或国家在线开放课建设,不断提高通选课的品质;有针对性设计主题,组织开展系统性讲座,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开展系列校园文化科学及体育艺术活动等;组织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双创与社会实践、事务服务与发展交流等,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开展全程、全方位服务。
三、打破壁垒,精准实现组织制度变革
要从根源上提高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需要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对人才培养进行更深层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革新。事实上,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系)既是一级行政组织,也是将某一类学科的专业群整合在一起学术机构,形成集行政组织、学术机构为一体的学科壁垒。与之相适应,相应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也是以学科为中心、以系列专业为主线进行组织的,由此实现着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专业化。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表面看是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为主的相关课程,实际上将涉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办学使命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制度乃至组织制度的深刻变革。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院系设置,是与其教育理念和功能使命息息相关的。要根本上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总體建设中增加文化素质教育的制度安排,保障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都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司春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
[2] 尹成鑫.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尹成鑫(1984- ),男,汉族,安徽蚌埠市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管理。陈玉华(1963- ),男,汉族,河北沧州市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