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9-04-27马炳航

青年与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外语国际化背景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外关系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为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巨大发展空间。“一带一路”的提出,更将中国逐渐推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沟通桥梁的翻译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翻译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翻译人才已不能满足于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翻译人才培养在新时代应主动发挥积极作用,适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和中国关注度的需求和变化。在继承优良的翻译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翻译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关键词:国际化背景;校复合型翻译人才

一、国际化背景下翻译人才现状和需求

随着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现有的翻译人才已无法满足国际化背景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据国家外文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正式翻译在岗人员约6万人,根据目前经济与市场发展,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约50万人,职业化翻译人才缺口90%,高层次复合型翻译人才的短缺显而易见。国际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不仅增强经济层面的交流,在政治、文化、科技上的往来也更加密切,这对复合型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都基本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但缺乏贸易、科技、旅游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能够从事专业性翻译工作的精准化翻译人才匮乏。目前,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知识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当前,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受传统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影响,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实践平台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2013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的是定性描述,没有具体的定量要求,各高校在翻译专业实际建设过程中无法有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各校专业特色,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脱轨,翻译教学仍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还是以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的讲授为主,很少涉及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翻译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在培养优秀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师资队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外语专业翻译方向在我国各高校当中起步较晚,高校教师绝大多数研究方向多为语言学、教学法和文学,属于学术性和科研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和重点把握不定、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实战经验不够等问题。

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当前,常规教室作为翻译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内容偏重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的讲授,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大量的翻译实战演练。课堂的翻译练习主要围绕文学体裁方面的资料,很少涉及旅游、合同、文化、商务、农业、经济等专业领域的翻译练习。

三、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应围绕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抓住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理念,突破创新,构建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高校要以国际化战略发展为依托,兼顾国际文化视野以及地方特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能力和素质、掌握某一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并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双师型”结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议和人才培训,也可以邀请专业翻译人员来课堂进行实际的授课,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对现代翻译的信息最新信息做到全面的了解,从而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填鸭式”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心和主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微课、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活动,加强现代网络翻译技术和翻译软件在翻译实训中的运用,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机和互联网等方法来设计教学,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拓展知识结构。除了设置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口译、翻译史、翻译文化等课程外,还应纳入商贸、科技、旅游、建筑、法律等课程,既打牢学生扎实的基础翻译知识,掌握跨学科的翻译技能,又要学生掌握相关专门领域的基本概念、专业语言表达和术语知识,拓展丰富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和拓宽对翻译的认知。

五是搭建实训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构建“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作为翻译实训和工作场所,建立旅游、建筑、商贸等领域的翻译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利用企业环境磨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组织各类翻译实习、到翻译公司兼职等,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促进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基金项目:该文章系2017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信息化背景下翻译能力习得研究》(项目编号:HDRC201712)和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化人才外语(双语)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C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炳航(1988- ),男,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講师,研究方向:法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留学政策等。

猜你喜欢

外语国际化背景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