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高校参与地域文化传承中的现状研究

2019-04-27张京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优秀文化河北省作用

摘 要:高校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是高校参与地域文化传承的两种有效途径。通过对河北省4所高校的地域文化传承路径进行调研发现:“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区域文化传承的首要途径影响范围广,但课程设置不足、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略显枯燥;“课外实践”受大学生欢迎,但与学科专业和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实际参与时长不足,推广难度大。完善高校地域文化传承路径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拓宽实践途径,传承过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联系现实,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机制。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河北省;优秀文化;作用;影响

文化传承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河北省百余所高校长期致力于燕赵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大学生通过课内外教学与实践,学习、传播、丰富地域文化,在推动地区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传承地域文化的主要路径与手段。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调研过程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高校参与地域文化传承中的现状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新媒体平台面向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邢台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有456名在校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456份,其中有效问卷451份。被调查者中女性人数为210人,男性人数为246人,分别占46%和54%。

二、调查结果分析

高校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是高校参与地域文化传承的两种有效途径,为高校履行文化传承使命积攒了先进经验。基于对河北四所高校在校学生的调研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高校传承地域文化现状表示满意,但调查也反映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一)“课堂教学”影响广欠深入,“课外实践”受欢迎难推广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是高校参与地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四校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实践形式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分别占16%、31%和31%,课堂教学在高校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高校开设的地域文化课程以选修为主,所占课时在16学时以上的仅有1%,8-16课时的有20%,8学时以内的有31%,还有48%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由此可见,高校重视区域文化传承,已经将地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但相关课程设置不足,课时量少,教学设计不深入。

高校社会实践是大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近百万大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本次调研中,有三成大学生表示是通过高校社会实践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16%的大学生经常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40%的大学生有时参与,33%的大学生极少参与,只有11%的大学生从未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课外实践也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地域文化传播方式,有43.7%的大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更具传承地域文化的优势,其次是课堂教学占29%,网络平台和书籍报刊分别占23%和5%。但是受课程安排、经费拨款、师资、交通、安全等因素的限制,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地域文化传承实践极为稀少,学生实际参加课外实践时长不足,课外实践难以全面推广。

(二)“课堂教学”略显枯燥单调,“课外实践”联系实际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个“授”——“受”的过程,重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教师和书本的作用。43%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的地域文化“课堂教学”较枯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地域文化教学与学科教学联系不紧密,15%的受訪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期间会经常讲述与学科相关的地域文化案例;36%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期间有时会讲述;43%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期间很少讲述;6%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期间从不讲述与学科相关的地域文化案例。

如何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时做到地域文化与学科建设相连、与实际生活相连是高校文化传承的关键。42%的大学生表示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应注意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31%的大学生表示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应注意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23%的大学生表示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应注意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4%的大学生表示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应注意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外实践”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调查结果显示,37%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在实施地域文化“课堂教学”方面采取了媒体技术;2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采取了教师讲授;22%的大学生表示学校采取了小组教学;12%的大学生表示学校采取了课堂讨论,地域文化课堂教学手段运用丰富,受到学生认可。

课外实践体系日趋完善,实践途径增多,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激增。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河北”、“三下乡”等常规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层次分明,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为大学生参与地域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提供可能。

三、调查结果与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针对问卷所反映出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高校参与地域文化传承中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如下探索:

(一)深化课程建设,拓宽实践途径

课堂教学重在知识的传递,课程设置是关键。其一,地域文化课程是高校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应广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增加选修课课时。其二,针对与地域文化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设置相关地域文化必修课,提高地域文化课程的学术地位。其三,将地域文化影响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让大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作用影响,重视地域文化传承。

课外实践重在践行,贵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学生参与地域文化传承实践既是一个文化吸收的过程,又是一个传承担当的过程。社会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推广单位,更不能只关注这些单位的文化展示作用,它们的文化研究和传承功能才是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切入点。高校在传承地域文化时应主动参与地域文化研究、推广和文化产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实践途径,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提升课外实践的影响和深度。

(二)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联系现实

通过课堂教学传承地域文化要注意课程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与实用性。一方面,应规范地域文化课程内容,课程应涵盖地域文化的地理与政区沿革;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地域文化影响等方面,另一方面,重点介绍具有突出影响的文学论著、名人传记、宗教民族、政策法规、艺术技艺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大学生的区域文化认同,掌握地域文化先进经验,为打造区域文明积蓄知识力量。

课外实践重在对知识的吸收、应用与反馈,联系现实实际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关键。地域文化实践应以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为依托,将所学所能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过程既是检驗大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服务于社会能力的过程,又是将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高校,为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提供新素材、新方向的过程。

(三)丰富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机制

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地域文化教学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施加教育影响。除讲授法外,讨论法、陶冶法、发现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与应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主动性,为实现高校文化传承提供助力。

高校课外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参与实践、研究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课外实践管理和指导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视野,保障高校地域文化传承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要注意社会实践基地常态化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播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交流、沟通互访,交换社会实践工作具体意见、总结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实现成果转化。再次,健全课外实践评价机制,对高校内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肯定和表彰,建立激励制度,提高传承质量,全面提升地域文化影响。

作者简介:张京(1983- ),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高等教育和教育史。

猜你喜欢

优秀文化河北省作用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