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中教师阻力的成因分析
2019-04-27秦广宁
秦广宁
摘 要: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问题已成显性,它既不可避免,又不能消除。合理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并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才是正确的理路。文章将从教师自身以外和教师自身两个方面来分析教师阻力的成因,以期能够化解由此产生的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阻力;成因
关于教育改革中教师阻力问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有之,由于教师群体并非一个同质性群体,所以不同的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态度各异。具体来讲,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指的是“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理解与认可程度、自身的能力及受益程度等原因,而无法真正走进教育改革甚至抵制改革实施的现象”。但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是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改革本身的因素。下面笔者将从教师自身以外的原因和教师自身原因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但这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联系,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教师自身以外的因素
教师自身以外的因素不具有单一性,而是错综复杂、相互纠结。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改革主体不明:教师主体地位缺失
教育改革的主体问题是改革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如果改革的主体不明确、甚至缺失,教育改革就不会取得成效。但是,我国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改革,政府不可避免的成为启动改革、推进改革和实施改革的主体,教育改革很自然地沦为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甚至成为一场政治运动。这种无视人的主体性的非主体性的教育改革便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得教育改革的主体错位、缺乏人的自主性。结果,教师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改革的主体便消解于中国式的教育改革当中。
虽然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在中国式的教育体制中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改革是不可想象的。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可撼动和取代的,教师群体不应该仅仅被贴上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接受者和责任人的标签,他们还应该是教育改革方案制定的参与者、教育改革成效评估的参与者。教育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改革方案多么完美,而在于方案的执行与落实,再好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没有教师群体的积极配合与落实,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教育改革方法不当:教师抵制改革
当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被追捧,“改不改”的问题被提升至绝对高度,而“怎样改”的问题则常常惨遭忽视,从而导致教育改革的表面化、片面化和简单化现象层出不穷,本来初衷好的教育改革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负面效应,劳民伤财。
“任何改革都需要必要性前提,……改革是否必要,关键在于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更好地发展,它只是教育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育发展的内容。放眼望去当下的教育改革却是跟风上、求时髦,为了改革而改革,丝毫不考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民众的期望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诉求是什么。大量非必要的教育改革充斥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扰乱了教育事业在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改革僭越了发展、改革替代了发展。
教师群体在这种花样翻新、缺乏目的的教育改革中疲于应付,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出更多的排斥与抵制。更糟糕的是,教师群体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在改革上浪费时间,它很快会消失的”
(三)教育改革成效甚微:教师失去信心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的增长,教育质量仍旧在低水平徘徊。我们的官方媒体持续不断的吹捧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视,但事实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世界范围内,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标志杆。以中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为例,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20世纪末要占到GDP的4%,但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在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实现。政府这种失信于民的做法,导致其公信力的不断下降。
对于教育改革的成效,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才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可惜他们的声音却经常被官方忽略。对于一些教育改革的成效,以素质教育为例,官方和一些学者认为实施了30多年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民众和一部分教师却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普遍提高,甚至某些方面出现了倒退,这些倒退不但表现在身体素质方面,还表现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部分行业和单位却因专业不对口招不到人。
在高潮迭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呈现出来的却是屡改屡败、屡败屡改的景象。与教育改革成效甚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存在行政违法、行政权力异化、行政腐败等现象”,严重影响政府和学校在民众和教师群体中的公信力。长此以往,艰辛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政府和学校的失当行为屡禁不止,使得教师逐渐对教育改革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抵制心理,教师群体由教育改革的动力因素转变为阻力因素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二、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群体不是一个同质性群体,教育改革中教师阻力的成因在不同的亚群体之间是不一样的,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自身的因素进行剖析。
(一)教师专业化不足:难以应对改革
无论多么美好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没有足够合格的专业化教师参与实战,它也只能是一个愿景。改革理论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高度,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达不到,与改革理论之间隔着很大的距离,就不会对改革方案产生兴趣。
反观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在相当一部分的边远和农村地区,教师通常来自于民办教师转制或中师函授,而且还普遍充斥着代课教师现象。這些教师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师专业训练,学历基本不合格,专业化水平不达标,更鲜有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与关心、高度的责任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