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
2019-04-27刘畅
刘畅
摘 要: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第三个手稿中,马克思进行了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的中心部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人类自身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整个论述具有深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性质,也正是这一论述,他的全部哲学由此开始形成。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扬弃
一、對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共产主义本来是一种关于废除私有财产的学说。由于资本主义大生产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使得废除自由财产的问题更加尖锐地重新提了出来,具有了同历史上的乌托邦主义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那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虽然反映了这种矛盾,但是却并不真正清楚哲学矛盾的本质和意义。马克思把握住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人的劳动的异化,所以他对于扬弃这种异化的学说和运动即共产主义有了一种崭新的观点。这种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他对自己观点的正面阐述,一方面表现为对以往学说的分析与批判。
在私有财产的早期阶段,例如在古罗马,就存在着有产者同无产者的最初对立形式。但是那时候的那种对立,还不是财产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当时,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劳动主要是奴隶劳动,而奴隶只是物,奴隶的劳动像牛马拉车耕地一样只是被看作是一种物的作用而不具有人的意义。这时,社会意义上的无产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而自己无法劳动又不能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的贫苦自由民。马克思指出,只有劳动成为自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是由劳动形成的时候,财产和劳动的矛盾,才是能够有力地促使有产和物产之间的矛盾对立得到解决的力量。
把私有财产不再看作仅仅是人以外的一种状态,而看作是主义的人的劳动的产物,从而认识到自由财产的主体本质,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达到现在资本主义工业时才有可能达到的一种观点。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点的内容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首先,共产主义当时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其次,重要的是要把它认作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是反拜物教的继续。私有财产作为异化人的对象或物质财富的东西,无非是人和人的劳动的自我异化的表现,它的本质不在物的形态本身里面,而是在主体方面的异化里面。所以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必须着重抓住本质,即它是对主体对人本身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此,共产主义就有如下三点互相联系的基恩规定。(1)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3)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同时,马克思扼要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意义。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充分贯彻到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一种充分贯彻到底的人本主义就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用这两个概念的一致,来表达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因此,我们要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着重强调的人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要把人及其活动本身主要理解为自然的物质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的这个纲要,概括了他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的立场去考察历史中发生的一切矛盾及其解决的成果,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真正说来就是这样一种考察的结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不,是抽象的教条,不是浮在空中的理想,不是单纯的社会改革方案,而是对以往社会历史全部实际发展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哲学总结,这就是马克思思想富有伟大生命力的所在。因此,马克思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华集中与他的共产主义概念之中,通过这一概念,马克思表述、阐发并形成了自己的新世界观。
三、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占有同私有制下的占有根本不同,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做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探讨这一问题是从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出发的人的本质是在他同对象之间发生的能动的和受众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劳动和各种生活活动中能动的改变世界。使自己的性质对象、化创造出体现自己本质的对象;又通过享受、消化这些对象,客观的确证和发展自己的人的主体本质,再生产他自己的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本质,感性活动和感性意识等等,当成人的本质中现实的基础的东西,着重给予了考察,并且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历史现实中发展的e化和异化的氧气,对人的本质和发展,形成具有最深刻的意义,这种历史的考察,就构成了马克思考察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的基本线索。
四、结语
在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中,共产主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然而,过去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是通过后来的共产主义实践运动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或者说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号的共产主义运动看作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始文本。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误解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原生形态”。在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理论的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构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并不是指代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而是达到那种制度所要经历的运动,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运动。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这种运动中,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历史的秘密逐渐被揭开;这个过程是人的感性不断获得解放,自我意识不断得到确证从而确立起“无神论”的信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