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压力之源是竞争而非排名
2019-04-27程莹
程莹
大学排名是个热门的话题。我在此将简要分析一下大学排名的源起、作用,以及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然后就大学排名给大学带来的压力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自然产物。社会越发达,市场供给越丰富,需要做选择的场景就越多,决策也会变得越困难。排名是一种鉴别对象的工具,它通过简单的排序区分了备选对象的好坏和高低。因此,好的排名可以有效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风险。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也具有消费品的属性,而且是一种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的消费品。美欧的发达国家较早地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只要愿意,几乎人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面对数量众多的大学,大学排名作为一种帮助学生挑选高校的工具开始出现。中国本土大学排名的出现和逐渐流行也是与1990年代末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供不应求到门槛越来越低的大趋势基本同步。
20世纪末期以来,大学排名的影响范围开始蔓延到整个社会,功能已经超越了消费者择校工具,使用对象也不再限于考生和家长。排名事关荣誉,大学排名的读者除了大学校长,还有成千上万的管理人员、教师、校友,以及大学的主管部门、合作伙伴等各类利益相关者。因此,排名经常会引发热议,媒体也抓住机会,热衷于报道排名甚至主动编制排名。这样一来,排名就对大学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影响,大学已经很难忽视排名,不主动引用报道本校排名的大学已经成了少数派。
与此同时,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的全球化,国家之间的协作更为紧密,但是也带来“脑—手”国家的加速分化。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实力和国际分工的决定性要素。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纷纷将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的战略优先,大学的排名名次甚至上升成为国家的政策目标。2009年,法国总统萨科齐要求高等教育部设立2所法国高校进入世界前20名、10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的目标。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在2023年之前,将使至少10所日本高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名。2012年,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计划到2025年,澳大利亚有10所大学位于世界100强之列。201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颁布实施“5-100计划”,致力于使至少5所俄罗斯高校在2020年之前跻身世界大学排名的百强之列。中国先后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虽然在目标表述上采用的是“世界一流”“世界一流行列”“世界一流前列”等描述性的说法,但如果缺乏其它被认可的清晰标准,大学排名仍然很有可能成为建设目标是否达成的判断依据。
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排名蓬勃发展、空前繁荣,甚至进入了政府的政策文本,但是,大学排名也面临显而易见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大学排名很难考虑大学的教学质量,很多排名指标存在明显的学科偏向,排名会放大学校间的差异,排名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等。
对大学排名的批评和反思伴随着大学排名的诞生延续至今,从未间斷。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供给的充足甚至是局部的过剩、大学办学质量参差不齐,而对大学进行全面准确测量的难度巨大,在没有更加可靠的质量区分工具的情况下,学生、企业、政府决策者、社会对排名这种直观、易懂但是未必准确的评价信息的需求就会继续存在,大学排名因此也会长期存在。
近年来,不够完美的排名给大学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并不是源自排名,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如今,大学对争夺高分考生(优秀学生)和帽子人才(优秀教师)已经逐渐习惯,“一流”身份和政府的重点投入更是大学举全校之力要竭力争取的。然而,二十多年以前,这些今天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并不存在,对彼时的大学来说,既无对手相争,也无利益可争。有些评论将人才的“东南飞”、人文社会科学地位的削弱,乃至学校之间办学资源的巨大差距等问题都归结为排名的影响,恐怕经不起理性的分析。大学遭遇的排名压力实质上来自于大学为了获取更多资源或者维持原有资源状况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过去,大学只需要从自身职能出发,考虑如何去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今天,大学还需要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从实用价值、投资回报等角度来审视、证明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政府和社会获取到与期望值匹配的资源。争夺资源的竞争自然不可能轻松,大学需要做出许多改变,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等固有的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受到冲击。
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竞争有可能提升整个体系的效益。美国高等教育取代欧洲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其成功经验之一即是大学之间充分而激烈的竞争。竞争会迫使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也会迫使学校关注社会需求、谋划发展战略、形成各自特色,而这些恰恰都是过去中国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所欠缺的。
总之,现时代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在为大学提供更多资源的同时,也附带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大学应当充分理解资源持有者希望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对大学办学透明度的要求,大学的发展需要在追求教育价值和满足外部需求之间达成平衡。具体到排名,大学当然不应追求排名名次,但无疑应当关注办学绩效和竞争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