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髯伴丹砂,壶中自风雅

2019-04-27槑槑

小演奏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制壶紫砂壶紫砂

槑槑

乾隆皇帝嗜茶如命,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饮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皇帝,古代的文人雅士平时也经常聚集在一起,红炉烹茶,吟诗作赋,充满了情趣。因此,古人对饮茶工具也颇为看重,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日甚,茶器也日趋精巧,随之出现了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它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壶体颜色紫红,质地细腻,造型古朴,气质典雅,贵如鼎彝,被誉为“茶具之首”。今天,就请跟着小编一起观看一出讲述紫砂壶和制壶艺术家故事的大戏,去探究紫砂文化传承千年的秘密。

序幕

出场人物:供春

时间:明正德年间

供春,又名龚春,原是大户人家的书童。据《宜兴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书童供春,读书于湖父镇金沙寺中。清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记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家童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如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由此可见,当时供春和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见一老僧善制茶壶,技艺很高,就私下跟老僧學艺。因没有工具,供春便用一把茶匙挖空胎身,并用手指按平胎面,故茶壶烧成后有指纹隐约可见,因此显得古秀可爱。

当时的文人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到极致就是美,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就是一块美石。供春仿照金沙寺旁银杏树的树瘿(即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的花纹,烧成之后很合文人的审美标准,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制成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称其为“供春壶”。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结交的都是读书人,文人爱喝茶,大家聚在一起一边谈论文学一边品茶,供春壶的名气也在文人间逐渐传播开来。

供春壶创造了斫木为模、削竹为刀等制壶器具,奠定了紫砂壶生产专业化和艺术化的基础,有“中国第一砂壶”的美称。《阳羡名陶录》详细记载了各种紫砂壶,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骞也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自诩为陶壶鉴赏家,平生看过不少紫砂壶,但他也曾在《清仪阁杂咏》中自命福薄,没有机会见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道:“这个瑰宝世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第一章

出场人物:时大彬

时间: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

时大彬,号少山,又名时彬,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的时朋之子。时大彬在泥料中掺入砂,由此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赞其“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技法方面,时大彬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型法与镶身筒成型法结合起来,由此确立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型的基本方法,可谓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他还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后来,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并将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将壶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大彬一生所制紫砂壶数以千计,流传甚广,其中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为清宫旧藏,通高13.2厘米,口径7.6厘米,壶为紫砂胎,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壶门足,通体涂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树、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成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涂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以紫砂制漆器胎骨者本就不多见,而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仅此一件,实属珍贵,此雕漆壶款识的发现无疑为这类风格的雕漆提供了断代的参照依据。

第二章

出场人物:陈鸣远

时间:清康熙年间

陈鸣远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陈鸣远喜欢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蘑菇、荸荠、荷花、青蛙等造型入壶,精雕细镂,造型更加形象生动,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作品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极具自然生趣,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

此外,陈鸣远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句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朴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紫砂壶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气韵,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紫砂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甜瓜壶,原名南瓜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之一,壶身镌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的诗句,款刻楷书“鸣远”,钤“陈鸣远”阳文篆书方印,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陈鸣远多才多艺,还制作有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菱角、扁豆、花生、玉米、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形象,无不精妙,将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鲜活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章

出场人物:陈鸿寿

时间: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和制壶名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并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于紫砂壶的设计,为制壶界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和画作;二是凭借天赋设计了诸多款式新奇的紫砂壶,为紫砂壶的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其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制壶艺人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曾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题写铭文,这种富含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闻名于世,尤为后世珍爱。上海博物馆现藏有三幅陈鸿寿的册页,构图相近,均以紫砂壶和菊花入画,画面简洁,清秀可爱,足见陈鸿寿嗜壶之癖。

第四章

出场人物:顾景舟

时间:现代

顾景舟,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聪慧出众,常得到书院导长的褒扬,18岁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又凭借文学功底,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顾景舟20岁左右曾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所仿陈鸣远款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因技艺高超被当作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收藏,直到几十年后他参与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

顾景舟的代表作有汉云壶、雪华壶、鹧鸪壶、提壁壶、上新桥壶、凤嘴壶、僧帽壶、仿鼓壶、石瓢壶、牛盖莲子壶等,其中牛盖莲子壶和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壶和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还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顾景舟40岁以后完全掌握了从选料、泥料配制、烧制到成品加工的整套工艺技术,又潜心于紫砂壶造型的研究,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壶技法。他制作的三线咖啡壶高13.5厘米,宽9.8厘米,为紫砂胎内施白釉,底钤“曼希陶艺”方印,盖内钤“顾景洲”小章,有壺、杯、碟、糖缸、奶杯,按咖啡具配套,是五六十年代为紫砂工艺品出口需要设计打样之作。三线咖啡壶形制极简,但最见制作者的功夫:壶身直挺,依三条圆浑线分割装饰,尺度权衡,嵌盖式,盖面隆起,桶式嘴型,桥钮,扁圆圈把,玉璧底与壶体统一协调,平淡的造型中透出灵气,此壶制作难度极大,完全靠线面转折和色调来完善整件作品,壶面平滑,技艺严正,几乎无可挑剔。

画外音

紫砂艺术的发展由实用品到工艺品,再由工艺品到艺术品,这种有序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我们从中看到了紫砂陶艺艺术家对美的极致追求,而这种美更多是一种灿烂至极复归于平淡之美,一种不加雕琢的天然朴素之美,一种精、气、神完备的简约之美。

源于北宋、盛于明清的宜兴紫砂陶历经千年的衍变,见证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也积淀着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紫砂壶艺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明清制茶术的发展出现了炒青茶,茶风随之改变,冲泡法替代了原先的烹煮法,需用新式饮茶器具,紫砂的特质可使茶的香味得到最佳发挥,宜于茶水冲泡;另一方面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学士所关注,并有文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艺术品位。文人历来有将俗事变得文雅的传统,他们的审美追求往往会对时代艺术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绘画、书法、诗词、文赋莫不如此。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变得更加雅致,因此紫砂壶的制作风格向古朴凝练、浑厚敦实的方向发展,简括大方之形、温润典雅之色和素洁恬静之态正符合文人那种淡泊虚静、自然无为的审美要求,于是素面素心的紫砂壶便从诸多饮茶器具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文人雅士吟诗品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和高雅生活的代言物。

文人对紫砂壶的评价:“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可见,紫砂壶是言之有物、咏之有情,充满了雅和逸,寄托着浓浓的文人情结,用时大彬壶题写的铭文“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和“山中杯水,可清天地心”便可佐证。

透过紫砂壶雅逸淡泊的审美追求,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照下的中国文人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主要由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构成,而中国文人精神也主要折射了这两种思想。在历史上,我国的日用器具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夏商周时,它是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器以载道”之说,器是具体的物质,而道则是在器中包含的一种文化内涵,即一种理想精神。儒家思想提倡人工美和内在质地美的完美结合,体现的是一种雄浑浓烈的阳刚之美;道家则主张人的本性在于自然,其美学追求是真和淡,即一种朴素自然之美和淡远寂静之美。这两种美学思想一刚一柔,一直影响着我国历代美学思想和陶瓷艺术风格的形成。

我国古代士大大儒道相兼,各有偏重,于是儒家的“文以载道”、“天人合一”和道家的“见素抱朴”、“大音希声”便成为历代文人不同的精神追求,他们或孝父忠君,齐家治国,以尽对宗法社会的责任,或雅意林壑,寄情山水,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即是对他们这两种人格对立统一的诠释。进入宋代以后,文人心态几乎完全倾向于亦道亦释的艺术思想,宋瓷和紫砂壶便是体现道家清远淡雅、以神写形的美学风格之物。道家和神宗美学追求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美的领悟和自然美的体验,这是一种脱离有形活动而专注于无形生命境界的体验,即在其静穆和枯寂中体验自然的神秘韵律的过程。因此,反对人为的雕琢藻绘之工,追求自然天成是多年来文人的美学主张,这种追求在紫砂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把好壶讲究形、神、气、态以及必需的简、朴、雅的品质,即如已故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云之形式美、神韵美、气质美、仪态美。紫砂材质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不施釉的素面陶胎色一般较深,沉稳内敛,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这些正符合道家思想所追求的万物自然性的美学观点和禅宗追求的无为而为、崇尚自然率真的最高境界。

我们再看紫砂壶的造型款式,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北宋以后,艺人和有品位的文人设计制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造型千姿百态,可大致分成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类。其中,几何形体茶壶是宜兴紫砂壶中最为常见的款式,俗称“光货”,包括圆器和方器,这类作品非常讲究器形侧面线条和形体组合以及身筒、嘴、把、盖等附件的协调统一,除了采用一些线条装饰外,全靠简洁的形态来表达作品自身的内涵,掇球壶、仿古壶、石瓢壶、僧帽壶等都是传统紫砂光货的代表作,虽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

宜兴紫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参与和推崇,紫砂特有的品质与文人淡泊无为的审美追求相契合。紫砂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精神源于儒道相兼的传统哲学思想,“文以载道”、“道艺合一”被后世奉为圭臬。

(选自钱红芬《紫砂陶的人文精神》)

“凝神昵古得古意,宁与秦汉官哥殊。”紫砂壶不但形美、质优、韵深、实用,还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不但带给人们极佳的视觉享受,更提升了饮茶活动的品位。紫砂壶的制作追求内在的精神价值,既通过壶器造型、装饰的搭配,将特定的意象烘托而出,充分表现出制壶艺人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历史浮沉,沧海桑田,紫砂壶一直以来都以其温润的色泽和婉约的气质散发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宜古宜今的意韵,才使得紫砂文化传承至今。

猜你喜欢

制壶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乐在紫砂壶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泡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读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