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2019-04-27戴卫
戴卫
纵观历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从2007年的《麦天》开始,就出现了一种趋势——选文开始注重文与生活接轨。在最近几年,这种趋势可谓体现得愈来愈明显。《邮差先生》《比邻而居》《小哥儿俩》,都无一例外昭示了这一点。
分析下来,这一类选文有着这样的特点:贴近生活实际,能触动考生情思,充满时代气息,在语言运用中考查语文素养,多崇尚经典名篇,追求语言的典范性,注重发挥经典的濡染作用。
命题这样的趋势,自然有其中的理由。深入分析一下,这种类型的命题嵌入了生活特色,恰恰充分反映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在高考作为指挥棒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极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为了应付考试而一味揪着课本教学,缺乏引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是学所谓的解题技巧,缺失了深度的理解,尤其是在文本阅读中,一旦出现充满烟火气息的文字,就会发生因为没有对生活的理解而读不懂的情况。举个例子,在王安忆的《比邻而居》中,出现了一个词:“烟道”,当时许多考生完全读不懂,没有生活积累,而这个出现在开头的词,也就影响了许多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制造了障碍。综合以上的分析,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我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给课堂一个生活背景
即使再怎么高喊语文与生活结合的口号,教学的主战场依然还在课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一切就要从课堂开始着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教学需要组建一条“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的语文教育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生活知识,而在生活过程中也学习和利用语文知识,这样就会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故而不能因为单纯的高于生活就脱离生活。在这里,生活的范围极为广泛: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学资源……现在语文教学强调关注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课堂中关于传统民俗知识的教学,要抛弃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有什么样的民俗,而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分享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民俗,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知识,学生对这些民俗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例如,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有一个重点内容——古文教学。在古文教学中,有让学生难以理解、叫苦不迭的词汇,简单的灌输、背诵的方式,也许短期内会有一些成效。但长此以往,最终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古人所写的古文,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时代的隔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阻碍。教师如果能将文本与生活串接起来,寻找其与当下生活有联系的地方,给学生足够的代入感,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例如,千奇百怪的古地名,直接照着对应关系背诵,效果极差,如果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在保留下来的地名中有联系的地方,甚至是借助去过这些古城的学生的帮助,来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做系统的介绍,使学生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效果一定比单纯背记或简单介绍更好。
二、大家作品的熏陶
要想改变脱离生活的课堂教学与阅读,鼓励学生读大家作品也是一个选择。被戏称为“噩梦”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细细读来,其中也不乏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许多大家的作品,不论散文、小说都是这样的特点。来看去年高考现代文《小哥儿俩》,全篇可谓描绘了一幅经典的童年生活图景。饱含生活情调的文章,学生平时不会去读。为了应试,学生的阅读多倾向于哲理性文章或作文辅导书,即使是写记叙文的学生,可能也不常阅读此类作品。即使是阅读,也常常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因为这种种原因,这些文字里的人情冷暖鲜有学生能体悟得到,小说人物的细小心理活动,其实就隐藏在生活中,但是学生却觉得难以理解。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带领学生阅读如汪曾祺、余华等人的作品,从他们的文字里去体会,不是形成一篇像模像样的读书报告,而是一点一点地品读,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无法顾及其中的细节情感,简短的随感比一篇报告更有效。目的不是讀完作品,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收获到自己的感悟。
三、语文要用起来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交流的工具,不能用于生活的语文绝对是脱离生活的。以后的教学,对语文的实用性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摒弃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语文而不运用的思想。这样的话,就是要对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过去的听讲式学习,要适当减少其在课堂的占比,腾出空间留给能让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借助于生活,我们能找到很多利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方式。
例如,角色扮演。面对一些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文本,角色扮演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一些细节性的心理、动作,学生如果光读文本觉得难以理解,那么代入实际场景进行体验,就会让学生对人物心理有深入的感受。再例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行适当的角色互换。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更能体会到理解文本的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讨质疑的方法,在共同探索中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的诀窍。除此以外,比如,辩论赛能让学生明白,学过的名句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班级内的小征文,使学生在竞争的热情下去实际运用写作知识。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会渐渐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运用语文知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对文本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改的大趋势下,语文教学势必要让语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课堂为苗圃地,精心浇种,以校园为育林场,勤心修剪,以社会为大山林,倾心培植,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知识的丰富,技能的内化,智力的开发。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