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散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探析

2019-04-27文心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言志史铁生语境

文心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学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散文言外之意的解读即是此原则的具体实践。

一、言外之意的内涵:言近旨远,余味曲包

《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了“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阅读要求,实则,即是对言外之意的考查。可教学日常中,通常使用的是“句子含义”,而很少用“言外之意”,这是亟需厘定的一个教学概念。

“言外之意”是汉语表达和接受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历来被广泛关注的修辞现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他把“言外之意”的概念归到一个“隐”字上。“隐”是指文辞以外所蕴含的意味。“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强调应该注重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与相互引发,注重文本意义的派生与演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言外之意”界定为:话里暗含着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古今汉语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其特点是修辞主体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余味曲包的修辞效果。

二、散文“言外之意”之特征: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散文语言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直说则无韵味可言。托物言志,借物咏怀的手法顺势而起,从而达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之境,使读者从情景交融中得到韵味无穷的感受。散文语言善于用有限的字句营造动人的意象与意境,传递作者无限的情感意趣,呈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借景言情,通过艺术语言将情感外化成为客观审美对象——意象,所以写景是情感对象化的关键性因素。散文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符号把情感变成人可以知觉的东西,语言中的客观景物便具有了丰盈的情感内涵。因此,情景交融是散文语言“言外之意”的重要特征之一。

艺术语言的言外之意体现为含蓄为上的审美准则。含蓄就是含虚而蓄实。散文语言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充分发挥了文学语言含蓄隽永的特点,使意蕴委婉曲折,言短意长,意味无穷。言外之意其实是充分运用了语言去暗示、象征某些不须明说的深意,使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发现作品辞面意义之外的隽永深长的意味和情趣。散文语言的“言外之意”是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的策略,以有限表达无限,以少胜多,为读者留下空白,含蓄地建立了一个言外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和情感世界。

三、散文言外之意的解读路径:以不同的呈现方式为支架解读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因此散文解读需要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及呈现方式,再结合语境去分析。按照散文言外之意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可归为三种类型:“托物言志”式、“比喻引申”式、“情景依托”式。不同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语言建构方式,也自然有着不同的解读路径。

1.“托物言志”式:结“意象”之纽带解读语言

“托物言志”式是指辞面是写物或人,借助语境的关联,由辞面所写之物或人联想到与之具有相似特点或遭遇的物或人,而与辞面具有相似特点或遭遇的就是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这里特别强调相似性的关联。

史铁生《我与地坛》第七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文段用了六个“譬如”,向我们展示了史铁生在地坛所观察到的世界。这里主要通过意象和与之相符的语境来共同建构语言。由于人生经历与感悟储备缺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不妨采用意象分析法来剖析史铁生的言外之意,把意象的普遍意义与史铁生特定的人生境况相勾连,从而挖掘其深层含义。这一段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暴雨、落叶等众多的意象构成了地坛与众不同的意境。我们可对每个意象进行剖析,以此打开史铁生的心灵之窗。

2.“比喻引申”式:抓“本喻体”之关联解读语言

“比喻引申”式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主要通过词的比喻义来表达和理解言外之意。辞面是在说一词,但依据语境,这个词是另有所指的。这个词在语境中获得的这种临时义,就是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

《鸟啼》文中句子: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这里用洪水、浪头及源泉为喻。洪水凶猛,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引申为死亡的不可抗拒,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是不可兼得;同时,“浪头”“银色的極乐源泉”引申为生命的希望。作者通过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3.“情景依托”式:依“语境”之具象解读语言

“情景依托”式是指在具体的情景中,辞面句子所说的意思,是赋予了具体语境内容的,而此赋予了具体语境内容的意义就是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其言外之意是寄托在语句之外的语境之中的,因而要找出这种言外之意,必须有话语之外的知识参与。《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水平”有同样要求:学生应该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情景依托”式就是依附于特定交际场合而临时获得的情景意义,它能够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孙犁《荷花淀》)

这里几个妇女没有一个说自己想去看望丈夫,但内心却十分盼望能见到在前方打鬼子的丈夫,于是借助“忘了一件衣裳”“有句要紧的话”“俺婆婆非叫我再去”之类的话语曲折地表达出来。全文的“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同时,中国传统妇女矜持害羞的性格也为我们理解他们的话语的真正含义提供了一个历史文化背景。如果脱离了这些语境,单从字面去理解,必然不能确定几个妇女的真实意图。

散文语言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意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导向,立足散文言外之意的三种呈现方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散文的言外之意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通联:浙江浦江中学]

猜你喜欢

言志史铁生语境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语境与语境教学
当青葱恋遭遇校园霸凌:少年的你啊沉重的痛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张进(一首)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