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方圆”之蕴
2019-04-27陈先茂
陈先茂
宜兴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弃官隐退,带着西施到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
宜兴紫砂壶文化启于明代正德年间,它的始创者是金沙寺的一位僧人。《阳羡茗壶系》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然而,让宜兴紫砂壶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写下第一笔的是吴颐山的书童供春。《阳羡茗壶系》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伪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宜兴县志》也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供春在窃学制壶技艺后,没有独据己有,密不外传,而是将其传于后人,让世人获得其珍,使紫砂壶得以流传,成为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六方德钟壶》
《神灯壶》
供春之后,董翰(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时大彬(或淘土,或杂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紧栗,妙不可思)、徐友泉(变化式土,仿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陈仲美(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沈君用(至尚像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紧,自幼知名)等各施其能,各得其巧,各具其功,也为宜兴紫砂壶文化能在后世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宜兴紫砂壶自明代诞生以来,历朝历代从艺之人无数。于宜兴紫砂艺人来讲,任何一把紫砂壶都不是物件,而是保藏了他们的全部精力、蕴涵着他们的精神世界的生物,它们是有生命的。一代又一代的宜兴紫砂艺人,为了让宜兴紫砂壶能茁壮成长,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传炉壶》
老艺人们常说:“做壶无定法,但壶中有方圆。”其中“方圆”,指的是壶之规矩,指的是做壶、赏壶的基本原则。对于做壶,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说:“通理得趣才为上乘之器。”其“通理”指在造型设计上要以实用为宗旨,要让使用者感觉用得舒适,也就是说,壶的每一个部件,其位置和比例都要得当。其“得趣”指有情趣、乐趣,要让使用者在用壶的同时能获得性情的陶冶,获得精神享乐。对于赏壶,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大师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其实,紫砂壶的“方圆”之蕴是与紫砂艺人的修养和情愫息息相关的,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其一,明代紫砂艺人时大彬。
《阳羡茗壶赋》曰:“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谓供春壶是也。嗣是,时子大彬师之,曲尽厥妙,数十年中,仲美仲芳之伦,用卿君用之属,接踵骋伎,而友泉徐子集大成焉。”时大彬上承供春,下传李仲芳、徐友泉,是紫砂壶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之一。
时大彬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与文学家、书画家陈眉公结交后,受其影响,开始注重“器”与“文化”的结合,并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且将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文学、书画相结合,让紫砂壶有了一定精神蕴含。此外,时大彬还在紫砂壶制作工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晚期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清宫旧藏)。壶紫砂胎,通体髹红漆,高13.2厘米, 口径7.6厘米,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壸门足。壶之棱线微有弧度,方中有圆,韵味十足。壶的四面开光内雕刻有不同的纹饰:正面是《松荫品茶图》,背面为《高士对谈图》,左右两面有杂宝花卉图案,流和柄均饰飞鹤流云纹,底部有“时大彬造”款。
由此可见,时大彬的作品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其器技艺精湛,其品内涵丰富。
其二,清代紫砂艺人陈鸣远
陈鸣远是把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书法装饰艺术和书款风尚运用到紫砂制作流程中的第一人,开创了在壶体上镌刻诗铭的新风尚,从而赋予了紫砂深刻的文化内涵。
把中国传统书画上的技巧与紫砂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紫砂制作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但这种创新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由于政治的原因,许多文人雅士退隐,其中有不少人开始关注艺术,他们或直接从事艺术创作,或与匠师结交间接影响匠师的创作。陈鸣远的艺术创新便是受当时的书画家杨中讷的影响。杨中讷以其在书画方面的修养和见解影响陈鸣远,并推动陈鸣远把中国传统书画技艺融入到紫砂创作当中,促其成为了紫砂壶文化的一代宗师。南京博物院收藏了陈鸣远的《南瓜壶》,壶身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的诗句;上海博物馆收藏了陈鸣远的《四足方壶》,壶身刻有“且饮且读,不过满腹”的诗句;苏州市文物商店收藏了陈鸣远的《莲子壶》,壶身刻有“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的诗句。此外,在壶形设计上,陈鸣远跳出中国明代紫砂几何器形和筋纹器形的局限,引入模拟自然形态的像生器形,创“花货”形制,成为“花货”的宗师。
由此可见,陈鸣远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其好学善思,勇于创新。
时大彬和陈鸣远都在紫砂壶的“方圆”之中获得了艺术生命的长存,这与他们的个人素养和对紫砂艺术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我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国祥,范先生对“做壶无定法,但壶中有方圆”的独道理解令我受益匪浅,他主张制壶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我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寻找支撑作品的精神支点和思想内蕴。
我作紫砂壶不拘一格,追求淳朴、率真之美,主张制壶和做人道理一样,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在师法传统和师法自然的过程中锐意进取,彰显心灵体悟与紫砂艺术融为一体后焕发出的独特韵味。因此,我的作品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并屡次获奖:《石瓢壶》在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荣获银奖;《莲子壶》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中荣获金奖;《茄段壶》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特别金奖;《仿古壶》在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荣获银奖;《西施壶》在2011年第四届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荣获金奖;《梅桩壶》在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中荣获金奖。获奖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的最终目标是想和前辈们一样,在“做壶无定法,但壶中有方圆”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为推动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