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预后的效果评价

2019-04-27秦秀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7期
关键词:阻塞性病程家属

秦秀琳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辽宁 鞍山 114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该疾病具有病程长以及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于该疾病患者除了积极治疗以外,还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而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预后的影响,特选择9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式

1.1 患者资料: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患者例数为90例,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07年12月,上述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采用数字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为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男性例数25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跨度最大为87岁,最小为55岁,平均年龄为(62.66±3.88)岁,病程最大为17年,最小为3年,平均病程为(8.93±1.22)年。剩余45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男性例数24例,女性患者为21例,年龄跨度最大为86岁,最小为54岁,平均年龄为(62.76±3.48)岁,病程最大为17年,最小为4年,平均病程为(8.78±1.33)年,以上患者均同意此次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

1.2 方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生活方面、心理方面、饮食方面等。而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协同护理干预:①护理人员应和患者以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告诉患者自我护理的方式,积极鼓励患者以及家属主动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和医务人员共同发挥护理能力,达到协同的效果[3]。②生活干预,由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同时病程较长,导致其日常生活能力较差,往往需要子女或者其他人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护理人员应不断鼓励患者,并培养其独立意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建立相应的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戒烟戒酒指导,同时予以护理锻炼,引导患者主动配合[4]。③心理干预,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慢性疾病,患者长时间的疾病困扰,会给其心理增加一定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跟患者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倾听患者的主诉,不断的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加面对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应对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告知家属多陪伴患者,予以心理上的支持。可利用开导和暗示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④家庭干预,由于家庭是患者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进行相应的家庭干预,指导患者如何在家进行相关治疗,同时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咳嗽的方式,并为其制定锻炼计划,提高其自身抵抗力同[5]。⑤建立有效的随访制度,护理人员应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并定期予以电话随访以及上门随访等,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告知患者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染。

1.3 观察范围:观察上述患者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分值,同时分析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情况。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根据我院自拟的护理能力评价表进行分析,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好[6]。

1.4 统计学方式: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利用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当统计学P<0.05,为有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上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分值,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分值为(93.44±2.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55±2.34)分,P<0.05。

2.2 比较上述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改善情况,在表1中发现,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协同护理干预属于临床中较为优质的护理程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其预后。协同护理干预就是将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有效结合,共同完成临床护理措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协调作用,并通过相应的指导,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促使患者家属发挥监督作用,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让护理计划更加有针对性和持久性,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同时协同护理干预是将患者和家属的特点相结合,护理人员根据其自我护理措施,最终制定一个符合患者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图片作用下,确保措施的顺利,改变以往的被动护理[7]。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将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出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协同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患者日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预后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表1 比较上述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改善情况(±s)

表1 比较上述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改善情况(±s)

组名 时间 FEV1 FEV1/FVC MMEF PEF对照组(n=45) 治疗前 45.3±4.2 58.4±11.2 0.17±0.12 0.34±0.15治疗后 57.2±4.8 67.2±12.1 0.25±0.17 0.41±0.12观察组(n=45) 治疗前 45.7±3.9 57.3±11.9 0.19±0.08 0.29±0.18治疗后 71.4±4.6 77.8±12.9 0.51±0.19 0.64±0.14

猜你喜欢

阻塞性病程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