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及临床分析的探讨
2019-04-27于娜
于 娜
(铁岭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康复科,辽宁 铁岭 112000)
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较高,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脑梗死的临床致死率及致残率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进步,脑梗死致死率有明显降低,但存活者中仍有50%以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以及语言功能障碍,不仅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而且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此次研究将在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的70例病患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分析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的70例病患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加以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各35例。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发病3 d内。③神志清楚且生命体征稳定。④均未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外伤、脑肿瘤或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②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或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此次调查研究。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57.4±3.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为(57.3±3.2)岁。对两组患者的基础病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如实施抗凝、减压治疗,改善患者微循环,稳定斑块,营养脑神经、控制脑水肿等常规治疗。同时对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进口分装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192;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治疗,用法用量:100毫克/次,1日1次,采取口服给药的形式。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①在患者发病48 h内为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以便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每间隔2 h为患者翻身1次,确保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48 h后则可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先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活动,如肩胛带活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之后则可进行健患侧身练习、多关节对角线活动等,1日2次,被动运动时间以20 min为宜。②对患者进行按摩以及揉捏,以便帮助患者放松肌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按摩时要由轻到重,1日2次,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③依据患者的康复情况为患者进行坐位训练、站位平衡训练、肌力训练、行走训练,进行步行训练时要强化患侧肢体的负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告知患者手杖的使用方法。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依据不同患者康复情况的不同制定训练方案,主要训练患者穿衣、脱衣、扣扣子、修饰仪容、洗脸刷牙、如厕、进餐等常规生活能力,1日2次,30分/次,1周训练6次,在整个训练期间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家属辅助训练的方法,以便在非治疗期间患者仍然可得到部分锻炼。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效果评分标准[3]:患者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0%以上则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45%以上则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表中共有11个评分项目,总分越高则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④FMA评分: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评价,共分为上肢及下肢2个部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越好。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组35例有效3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3%,与对照组35例有效27例治疗总有效率77.1%进行对比,提示有明显提高(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MA评分的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MA评分与治疗前改善效果均更为理想(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MA评分的对比(±s)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MA评分的对比(±s)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FMA评分对照组 35 12.2±2.3 51.3±5.1 60.2±1.9观察组 35 9.7±2.1 68.7±4.4 74.2±4.3 t - 4.749 15.283 17.618 P - <0.05 <0.05 <0.05
3 讨 论
脑梗死多见中老年人群,该病症的病情发展较快,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临床对脑梗死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为主,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病死率有明显降低,但预后致残率仍然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降低患者预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康复效果十分重要[5-6]。康复医学理论认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应在发病早期开始实施,因机体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过程,若未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则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降低预后康复效果[7]。肢体功能的自然恢复效果是有限的,因患者脑部受损神经细胞不能再生,因此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接通,此时肢体功能的恢复则需要依靠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刺激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通过对患者实施主被动活动训练、按摩揉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方式有助于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恢复肢体功能,克服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8]。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了早期康复治疗,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MA评分,结果也提示观察组所得效果更为理想,证明早期康复治疗的应用更为利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康复。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