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分析
2019-04-27刘佳琳黄志兵李东春
刘佳琳 黄志兵 周 军 李东春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临床上肺部肿块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肺肿块诊断可选择肺纤支镜检查、B超引导下穿刺、CT引导下肺穿刺,但纤支镜和B超检查比较局限,中央型穿刺比较困难,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具有高准确和高分辨率,对患者肿块精准定位,并发症少的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3-6]。现对我科135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患者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时间段的135例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患者病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37例,年龄28~75岁,平均65.1岁。患者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病灶直径1.5 cm~8 cm,患者术前胸部CT扫描,已明确病灶部位,待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二、检测方法
1. 仪器和物品: 采用Philips Bigbore 64排螺旋CT机,美国巴德自动活检枪,同轴配套活检针,胸腔穿刺包,标本瓶,常用急救药品等。
2. 术前准备: 术前所有患者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肺功能及常规CT检查,确认穿刺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穿刺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签署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同意书。
3.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肺部CT扫描图像选择合适体位,在病灶体表位置放置自制定位标识,CT进行穿刺扫描,选取穿刺活检的最佳点(尽量避开血管和骨头),测量穿刺点到病灶的距离。常规消毒、麻醉后,将同轴针刺入皮肤到达病灶,再次CT扫描,确认穿刺位置的角度和深度后,用配套活检针接上活检枪,迅速切割病灶,所取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中,穿刺结束拔出同轴针,对穿刺点消毒包扎,最后进行CT扫描,观察肺部是否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7]。将患者送回病房,嘱其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生并发症立即对症处理,术后12 h行胸片照射,观察是否有延续性的并发症发生。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对各项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根据穿刺部位、深度、肿块大小、取材次数来分析出血及气胸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并发症发生的最大可能性进行准确评估,得出相关影响并发症的因素[8]。
结 果
一、诊断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占85.2%(115/135),其中腺癌82例(59.4%)、鳞癌23例(17%)、转移癌5例(3.7%)、小细胞癌5例(3.7%)。良性病变14.8%(20/135),包括炎症13例(9.6%)、结核2例(1.5%)、坏死组织3例(2.2%)、异型细胞2例(1.5%)。
二、并发症发生情况
原始资料以穿刺部位、病变大小、深度和取材次数为分类变量进行统计[9]。在135例病例中,出血34例(25.2%),予止血药物即可控制出血症状。气胸25例(18.5%),大量气胸患者2例,经同轴针抽出多余气体后明显好转,其余少量气胸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均自行吸收。根据并发症分析结果提示发生肺出血和气胸在穿刺深度和取材次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活检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讨 论
临床上病理诊断是肺部肿块诊断的金标准[10],CT引导下应用同轴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为诊断提供有效的细胞学依据,文献报道诊断率为74%~99%[11-12],本组病理诊断正确率为97%。CT引导下经皮活检术作为一种新型检查手段,具有高准确度、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肺部肿块的诊断[13]。本研究发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也会出现并发症:①气胸:气胸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最常见的并发症,一个重度气胸会导致肺的塌陷,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患者的死亡风险将会明显增加。文献报道,病灶直径、肺实质内针道深度、穿刺体位等与肺穿刺术后气胸发生相关[14]。因此,在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时,预测气胸发生概率的能力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据报道,经皮肺穿刺肺活检发生气胸的概率大约为17%~26.6%[15],而在Zhao等[16]的研究中,气胸的发生率为31.4%,略高于上述的数据。本组135例患者中发生气胸25例(18.5%),发现气胸的发生率与进针深度及取材次数呈正相关,原因是随着包块深度的增加,同轴活检针穿过正常肺组织的距离就越多,越容易发生气胸;取材次数越多,取材时间延长,发生气胸的概率就越大。当包块靠近胸壁时气胸的发生明显降低。Yamagami等[17]通过对388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后得出,当经皮肺穿刺活检显示气胸时,即使患者无症状或气胸不大,也要立即积极行经皮穿刺抽气,以避免放置胸腔导管的可能性增加;②出血:在Tai等[18]的研究中,1 175例手术中有483例发生肺出血(41.1%),更严重的肺出血发生了201例(17.1%)。经肺穿刺活检后出血的发生率与病变的大小和深度有关,出血的严重程度与病变的大小、深度以及肺实质内血管的横断程度有关[19-20]。本组135例患者,出血34例(25.2%),出血的发生与穿刺包块的深度和取材次数相关,穿刺深度较深时,同轴针会穿越更多的肺部血管,导致出血的发生,还有当肿块较小且位置较深的病灶更难以经皮定位,需要活检针频繁调整位置及多次取材才能获得足够的取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活检导致的肺实质出血可能更大。术前常规予止血药注射预防,可以显著降低术中出血的发生。
综合本组病例,笔者认为降低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保证患者的配合:术前要与患者做好沟通,告知患者穿刺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正确的呼吸动作,术中摆放最舒适的体位,优选仰卧或俯卧位,少选侧卧位,避免术中患者体位不当无法有效配合。CT室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易引起患者烦躁,室温过低易引起患者咳嗽;②穿刺路径的选择:穿刺活检前应行肺部增强CT,穿刺时认准读取增强CT片,避开血管和病灶坏死区,尽量选择靠胸膜层面病灶进针,以减少对肺组织的伤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操作者:熟练掌握穿刺技术,要不断提高穿刺水平,避免重复穿刺,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综上所述,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常见、有效的诊断方法,尤其是在胸部肿瘤诊断中不可或缺,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操作的并发症如气胸和肺出血是常见的,通常也易于管理。在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过程中,需要操作医师对导致并发症风险较高的因素和发病机制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快诊断出并发症,才能在第一时间救治患者,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