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019-04-26朱强

教育界·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朱强

【摘要】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得越来越大,我国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国家、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创新思维的具体特性、新型师生关系、发展想象力、教学方法、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等诸方面论述了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得越来越大,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核心研发技术还需要更大提升,一些高精尖端技术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例如2018年的“芯片事件”。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双创”的战略思想,号召全民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因循守旧,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现在就要“从娃娃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思维的具体特性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

第一,思维表现的超常性。创新思维表现为思维发展过程的突变性、跨越性和非逻辑性。

第二,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常常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形象思维。

第三,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常常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思考问题,将文章中描绘的意象置于已有知识架构的视野里来想象和分析理解。由此,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产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等等。

第四,思维结果的独创性。这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的,在思维的最后阶段常常以灵感(顿悟)思维结束,最终形成新的意向,挖掘出文章的深层内涵,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施教育创新的最根本路径在于打造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责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学高为师”就成了我国传统的好教师的标准。按照这种方法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他们的身上永远也不会有奇迹发生,也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应该是“互为朋友”“情同手足”“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是:认识学生是根本,相信学生是基础,尊重学生是条件,热爱学生是关键,帮助学生是目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高高在上,和学生“泾渭分明”,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善于发现和鼓励“不听话的学生”,挖掘他们的奇思妙想。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我,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慢慢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不要低估想象在创新创造方面的作用。试想,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差的人就连最基本的立体几何都学不好,能有发明和创造吗?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尤为重要。创新性活动由于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例如在《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广阔无垠的黄土高原上有一条柏油路,在道路的两旁生长着笔直整齐的白杨树,它们粗壮遒劲地耸立着,保护着车轮下的路面,就像哨兵保卫自己的家乡一样,一动不动,日夜守护着。”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过程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我们要引导和发现学生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展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美和力量美。一个人的品德在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个化未知为已知的过程,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常常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因而,发现新问题在对文章的理解探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无论哪种文体的课文,都要明确提出问题,透过表面去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意图。

其次,要引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和解决问题,允许学生辩论。美国当代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罗迦·费·因格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突破过去人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断。他说:“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之,创新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应不负众望,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搞好创新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教师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充满期待,要抓住小小的一点苗头,及时启发引导,使具有创新思维的小苗将来长成一棵具有创新能力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赵鹏举.教学中的情景设置[J].甘肃教育,2017(08):45-46.

[2][英]H.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6-45.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