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9-04-26涂静静
涂静静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兴趣、方法(过程)、能力三个层面重点强调了预习、课堂、作业复习的完整性,探索出一条能有效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学科素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年來,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作为重要概念提出,并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来看,其主体、核心和基础应该是人的主动性,即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反观我们的课堂现状,教师普遍重知识轻能力,学生一味依赖、跟随、被动、复制式学习,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更谈不上学科素养的形成。本文将以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实践为例,试图探索一条能有效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路径,让语文学科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一、激发学科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生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源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如何唤醒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意识,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自然也就愿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分享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段文字为例,阐明激趣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影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名家散文清新隽永,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对于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却很有难度。上到“雪地捕鸟”一节,如何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动作描写的干净利落、准确流畅,以及背后蕴含的儿童的天真喜悦之情,笔者设计了在课堂上还原“雪地捕鸟”的场景。热心的家长依照课文连夜赶制了捕鸟的工具并亲自试用,第二天笔者在课堂上邀请了几位同学亲身体验,孩子们惊喜不已,异常高兴,把整个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名家散文的魅力,消除了与鲁迅作品的隔阂,而且重温了童年温馨美好的生命体验,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前预习开始
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非常重视预习,他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新课改背景下,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另一个矛盾就是会导致课堂进程放慢,教学效益也会相应地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公开课都会非常重视课前导学,一般还会精心设计导学案。课前预习(导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开课的效果。而在常态课中,许多教师无视、漠视预习的重要性,课前无预习、预习无方的学生大有人在。
要通过预习引领学习,教师首先要自己预习和“备预习”,尽量整合资源,原创预习单。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发挥预习应有的功效。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引进了新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其中一项功能就是导学本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本向学生发送预习作业(而不是简单地发送一个上课课件),配合每一课而精心设计的预习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另外,新教材改革之后,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后习题增加了助教系统,为课前预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比如《猫》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都会设计课堂上让学生梳理三只猫的特点和命运的异同。实际上,这一环节在课后习题里就有表格式教学设计,完全可以把这个环节提前到预习阶段,课上再交流即可,进而把时间留给其他思维量较多的问题。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自主化课堂的效益
1.引导质疑,唤起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觉得课堂很无趣,多为被动式接受知识灌输,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就拿阅读教学而言,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条分缕析,停留在抓住某些关键性语句,总是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和“为什么”,讨论“表现了什么”“告诉了什么”或者“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等万能式问题,得出的答案也往往是标签式和套路式的,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被激活的,更不愿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看到他们自身阅读没有看到的东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才会真正发生,主动学习与深度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才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惊喜。
2.巧设活动,拓展主动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它的核心目标。2018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新教材明确分为教读课、自读课、名著导读课、阅读训练课、口语交际课和写作训练课六种不同课型,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而活动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小到阅读课里穿插的课堂小活动(如新教材课后就附有许多有创意的活动方案),大到活动课课程(课型),都要遵循以生为本、以课定教的原则,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与分享,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像重视预习一样重视作业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尝试在作业中引入活动,通过具体作业任务的驱动,拓展和内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上完课文《邓稼先》一文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笔者带领学生走进上海市杨浦区院士风采馆,开展了“我与院士面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是带着任务项目单完成活动的。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爱并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实现了主动探究、合作、分享与交流。
3.丰富评价方式,强化主动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过去教师在评价中担任主体和主要角色,现在课堂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学的评价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笔者在这里把它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互动性评价”。
互动性的评价主体可以从教师拓展到小组成员、家长或其他与学习活动相关的人员,评价的内容要从单一的课堂回答问题拓展到参与活动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态度、学习成绩和自我反思等多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评价应该是量化的、可操作的,而不是口头的、随意的。比如,语文学科素养所看重的核心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可以纳入评价系统之中,通过多元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现自我管理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升华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背后意味着主体的责任意识,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后还有主动习得语文的能力。如何在初中阶段养成自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课后学生自我监控和管理。
所謂自我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能将学习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并使之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比如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题,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复习和坚持课外阅读,笔者采用的做法是,除了让学生做好观念上的准备,获取学生的支持和理解外,最关键的环节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考前自主复习的时间规划表》与《每日阅读打卡计划》,详细到具体的时间和任务量,定期上交教师检查。然后教师逐个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和指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实践证明,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点滴进步,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明确要求,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立德树人、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的具体着落点,还是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使命。面临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课改理论,转变观念,研究行动,反思调整,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认识到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和完整性,从兴趣入手,把握过程和方法,让能力在课堂中扎根,在课外阅读和实践中延伸,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既行得通又行之有效的路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