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19-04-26孔彩琴

师道·教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探究性结论解决问题

孔彩琴

在新课标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模式同样需要进行调整,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观察能力、思考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都能够给予学生帮助。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公开的课堂上,一部分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没有帮助的,开展的探究性活动只是表面功夫,没有深入实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本篇文章给予想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师几点建议。

一、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可以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要确保探究内容是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范围,并且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存储范围。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错误理解,认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就是在课堂上频繁地拓展探究内容。探究性学习内容过量会导致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了新知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内容多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敷衍了事,或课堂上只是片面地进行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做到探究内容要精而不多。

二、探究的情境宜实不宜俏

情境教学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小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旺盛的学习欲望、积极的探索心理都会使得学习效果格外显著。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数学课堂中,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知识点,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木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三根木棒是否能支起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汇报结果。有些教师设计的情境过于花俏,图、文、声并茂,主次不分,过多的外在因素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也影响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三、探究的空间宜大不宜小

探究性学习存在着情感互动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动手、动口和动笔解决问题。教师要秉持着“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绝不去干预”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难度较大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其解决。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抽象性事物,产生疑问,再解答。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探究的路径宜直不宜曲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以为课堂活动越曲折越好,这种错误理解会导致教师设计探究活动的难度大大超出小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小学生的探究路径过于弯曲而难以解决问题,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其实,只要学生参与探究性學习的过程,最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的路径越直越好。能轻轻松松解决问题,学生有成就感,就会喜欢上数学课。比如,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把圆剪成若干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直接让学生探讨圆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物教具和课件演示,最后归纳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的计算公式,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五、探究的结论宜宽不宜严

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情况的不同、现有知识水平的不同,以及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上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出的结论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可以适当地将探究结论放宽,不论学生汇报的结论是否完整,教师都要给以肯定。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当然,教师最终要指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取得的探究结论无论优良与否都是值得认可的。

在数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钱昭君

猜你喜欢

探究性结论解决问题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