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文考题,启示逻辑阶梯
2019-04-26潘千飞
潘千飞
随着2019年的到来,有关2019高考的思考也以更浓重的色彩进入所有考生和高三老师的视野。笔者核查了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后觉得很有必要再推敲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现就以2017年为例,谈谈作文写作的思考。
一、2017年全国卷三套作文题再现
1.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全国Ⅲ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对这三套作文题的共性思考
1.内容——中国元素。就2017年的三套作文题而言,应该说比较好地回答了材料和撰写写作要求的问题。卷Ⅰ涉及到的是“中国关键词”,卷Ⅱ涉及到的是“中国名句”,卷Ⅲ涉及到的是“中国事情”,以中国为核心的高考作文材料设计意图非常明确。中国元素在作文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达文化自信”的信息和信心,这是考查的内容。
2.方法——联系指向。在中国元素确定之后,这些元素如何考查呢?卷Ⅰ涉及到的 “中国关键词”有12个,卷Ⅱ涉及到的 “中国名句”有6句,卷Ⅲ涉及到的 “中国事情”包含过去和现在,这需要考生从广度和长度角度编制作文的网眼,且要把这些网眼连接起来,命题者的联系指向回答了需要思维品质考查的问题。把网眼连接起来,必然使考生找寻其内在联系,当考生完成了对内在联系的寻找,深度也就凸显了,这是考查的方法。
3.方向——传递正能量。通观这三套作文题,卷Ⅰ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卷Ⅱ要求对“博大精深”和“化育后世”作出自己的思考,卷Ⅲ则要对“时代的拐角”和“奋战”作出自己的回答。显然,传递正能量是我们青年人,我们考生应有的选择,这是考查的方向。
通过上述三点的阐述,我们基本可以确认作文考试的内容、方法和方向问题:内容——“考什么”——考的是中国元素,方法——“怎么考”——以“思维品质”为考法,方向——“为什么考”——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三点正好也是我们在作文训练教学中的逻辑阶梯。
三、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训练启示
结合2017年全国卷作文题,考什么——中国元素+“四层”;怎么考——中国关键词+中国名句+中国事情+“四翼”;为什么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
1.逻辑阶梯一:作文训练必须把握“呈现什么”这一内容,解决考什么的问题。这是落实作文训练的切入点一,即要呈现中国元素,呈现“四层”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呈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构建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
(1)从2017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看,表达对中国关键词的认识需要语言,表达对中国名言的理解需要语言,表达对中国事件的思考需要语言,而语言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过程,高考备考从语言积累开始必须要落到实处,显然,语言是基础性的,其构建与运用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作文训练应该把长时间的实践纳入其中。撇开语言实践而空谈作文训练是作文呈现的一种蔑视,重视语言实践才是回归作文呈现的路径。
(2)从2017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看,对思辨的要求特别重视,这应该是今后作文备考的出路。辩证思维,联系性的指向告诉我们,不管是哪一个关键词,它们都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找到联结点,找到出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正面,或者某些负面,都将成为他们的成为彼此的基础,关键词的广度和长度,在写作过程中就成就了作文的深刻度。
2.逻辑阶梯二:作文训练必须要把握“怎样呈现”这一内容,解决怎么考的问题。这是落实作文训练的切入点二,即要借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训练如何呈现,借助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训练如何呈现,借助“中国关键词+中国名句+中国事情+‘四翼”训练如何呈现。
(1)审美,在作文中表现为创造,在一般的情况看来是虚无的,是飘渺的。以2017年全国高考卷Ⅱ作文题为例,“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针对这个,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审美的呈现,分别是形态、形式、内核和方法(其中方法可以单独强调):形态上——①感触与思考的来源,②感触与思考的本身,③感触与思考的价值、作用以及如何令别人相信,④如何践行感触与思考所得出的论断。安排好其段落,保证整篇文章的均衡性,解决结构问题,落实形态美;形式上——①词语,②句子,③句子连接,④段落连接。安排恰當的句子,保证句式的正确使用,落实形式美;内核上——①情感,②思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凸显具有社会主义人生思想的青年,落实感性和理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