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19-04-26罗红梅

师道·教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横式旗杆竖式

罗红梅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课堂气氛,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好奇心极强,好奇心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动力。作为数学老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一上课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些饼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些饼的68,沙僧说要吃这些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我话音刚落,学生们便开始争论起来,我趁热打铁加以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就能将学生顺利带入知识的海洋,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对导语一定要精心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发挥幽默魅力,调节快乐课堂

海特认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品质之一。”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一些趣味的教学情境,无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和调味剂,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一次在教学竖式计算时,学生经常出现算完竖式而忘记在横式上写得数。于是,我跟学生打比方说:“做竖式计算,就像到市场买菜,做完竖式相当于买好了菜,最后写全横式上的得数,相当于把菜带回家。大家可千万别只顾买菜却不把菜带回家。”学生听后会意地笑了。从这以后,“把菜带回家”也就成了班上数学学习中“填写横式得数”的提示语和代名词,只要一提起,学生们都心领神会。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难点。这种比喻,不仅使学生感到有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三、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民主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设计好学生参与探究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看到思维过程,从中领悟成功之路。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学生活动的实效性。例如,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滾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再比较四个结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那么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四、注意联系现实,拉近学生距离

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讲解时把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事物相联系,由此会产生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方法:将一根一米长的木棍立于旗杆旁,用卷尺分别量出木棍与旗杆的影长,再运用比例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举出本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生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变得乐学、想学,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实践证明寓教于乐教法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敢于实践,深入探讨,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完善,就会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这样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横式旗杆竖式
测量旗杆的高度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旗杆到底有多长
本期检测题、易错题专练参考答案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浅论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思考的风帆
百变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