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

2019-04-26陈莉莉

师道·教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品德创设小学生

陈莉莉

情境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旨在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一、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真实的活动情境,如通过小游戏或者竞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唤起对生活的回忆,唤醒内心情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我们有精神》时,播放不同国旗队的出旗仪式,让学生做小评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恰当的表演情境,诱导情感体验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还比较少,所以小学生还无法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去分析社会上出现的很多现象,也不易于理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创设恰当的表演情境,用表演的形式将教材中的场景进行再现,让小学生亲身去感受和体验教材中的情景。通过亲身去参与表演一些场景,小学生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如若在实际生活中再遇见类似的场景,他们也能快速地回忆起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与内省,在这个内化和内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持续性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创设动人的生活情境,缩短认知距离

生活是知识的一种来源,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中几段简单的文字、几幅插图,而是要勇于突破课本的束缚,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地借助小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去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小学生的亲近感,以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一课时,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社区,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画面,会令学生对教材内容更易理解;又如在教学《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随父母进出商店,教师可创设商场环境,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做生活中的小主人,提高生活能力。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应以小学生的生活作为大舞台,选择学生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生活片断,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源头,在这样真实且动人的状态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敢说真话,唤起真情。只有贴近学生的心,回归小学生本身所处的生活世界,才能使課堂教学过程变成小学生愉悦的情趣激发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思维体验过程,缩短认知距离,从而让小学生获得真正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四、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诱导思维辩证

教师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思维上的浪花。情境的设置离不开问题,学生难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主动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动力。巧妙设置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播放动画,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善于利用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爱问、爱想的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创设合适的音乐情境,激发感情共鸣

音乐不仅是情感上的艺术,也是听觉上的艺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助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进行渲染,可激发小学生的共鸣,在美妙动听的音乐情境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平等的交流,激发出小学生对教材中人物、事件、环境等的感情,从而丰富并升华他们的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提高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如《变化中的社区》一课,介绍社区变化时,可播放几首社区居民习舞的曲目或私伙局训练曲目,增加亲切感,激发情感。

综上所述,如能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韦英哲

猜你喜欢

品德创设小学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