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文化在胶东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2019-04-26隋杰礼
万 晶,隋杰礼
(1.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滨海而处的胶东,三面环海,海岸线蜿蜒曲折,北临渤海,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临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望[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海运便利,胶东半岛经常商贾云集,贸易极为昌盛,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山东海商文化的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
1 山东海商与海商文化
1.1 胶东地区历史悠久的海上贸易
历史上,胶东半岛的海上交通运输就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凭借疆土沿海的优势大力发展鱼盐业,此时,荣成一带的鱼盐产业形成规模,许多盐民来此落户[2].之后齐国更是继续发展海路,成为了水运发达的国家.
秦汉时期,胶东半岛的近海贸易仍在进一步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唐代与四邻国家有7条交通路线,其中海路2条,即南海航线——“广州通海夷道”和北方航线——“登州海航入高丽渤海道”[3],可见到了唐朝时期胶东海上交通已经非常发达.
宋元时期,据《宋史》记载:“登、莱、高密负海之北,楚商兼凑.”当时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县)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往来贸易,北通高丽,南通福建、广州,是全国五大港口之一[4].
明代到清初时期,历时数百年的海禁曾一度影响到胶东半岛的海上贸易,然而此时的胶东半岛依然存在着一些近海贸易活动.海禁结束后,胶州湾内外的海商活动恢复了以往的繁荣,康熙开海后江浙闽粤等地的海商来此往来贸易,而胶东海商也遍及江南、闽粤一带.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烟台、青岛、威海先后开埠,由此胶东半岛进入一个新的海洋时代,山东沿海各地与国内外的来往更加频繁,海上贸易日趋繁荣.
纵观历史,胶东地区的海上贸易一直都很活跃,胶东地区历史悠久的海上贸易促使了山东海商的形成,由于胶东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山东海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1.2 山东海商文化的特征
1.2.1 海洋文化 从古至今,胶东半岛的居民临海而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开始,大海就为胶东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繁荣的海上贸易.然而,大海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人们对海洋有着崇拜与畏惧的双重心理,从而促成了胶东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
1.2.2 儒道文化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和孟子都是山东人,而孔子又是儒家的鼻祖,他在西周的“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了儒家思想体系[5].山东的海商中不乏一些饱学之士,这使得山东的海商文化具有了仁爱礼法的儒家思想内在.此外胶东半岛更是道教的发源地[6],道教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胶东海商文化中包含了崇尚自然的道教文化.
1.2.3 官商文化 在山东人的思想观念里,官与商存在着莫大的联系,所谓“鲁商近官”[7].这些商人有时为了经商获利从而巴结官府,有的或者直接做官,甚至花钱捐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衔,为生意谋取更大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1.2.4 外来文化的融合 胶东半岛一直以来都有着发达的海上运输和繁荣的海上贸易,特别是晚清时期,从烟台到青岛、威海的条件开埠到后来的山东自开商埠,山东海商在这一时期与国内外的海上贸易更为频繁,这使其本身吸纳了许多外来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山东海商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2 特殊地理环境下胶东传统民居的生成
胶东半岛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影响着胶东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胶东传统民居建筑以北方民居文化为基础,在不断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动态的建筑形态,胶东地区“水运交通枢纽”和“海上贸易中心”的优越地理条件带动了当地人口交流与文化交流以及经济的大力发展.特别是闽粤浙地区与胶东的海上往来十分频繁,许多闽粤商人因为经商而移民山东,移民的到来以及山东本土人在外经商都为胶东地区融入了不同的民居文化,使得胶东成为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
胶东地区繁荣的海上贸易促使胶东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并促使其本土文化不断发展,开埠后,来自西方的建筑文化继续冲击着胶东本土的民居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本土建筑在其传播和发展中不断交流和融合,最终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3 山东海商文化影响下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
3.1 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海洋文化
3.1.1 装饰题材 胶东人民自古以水为生,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海洋文化使得当地建筑装饰的纹样类型十分丰富,组合使用非常灵活,题材多样化.在其建筑装饰题材中往往可以看到妈祖、八仙、龙王等海上神话作为装饰纹样.另外以海洋动植物为纹样的装饰题材也很常见(图1),龙、鱼、蟹、水纹、水草等图纹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装饰类型.其中,胶东民居中对水草的运用最为常见,原因是水草线条优美,构造手法多变,简单轻盈.
图1 海洋动植物纹样
3.1.2 装饰部位 在胶东民居的屋脊、照壁、博风砖、门、窗、门枕石、墀头、瓦当等部位中都可以见到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如图2,这些经过抽象化的图案进行不同的组合,使用在建筑物的不同装饰部位,使原本平淡沉重的建筑鲜活起来.
图2 不同部位装饰
3.1.3 装饰色彩 胶东民居在色彩运用上,多用清淡的色彩和黑褐色.据悉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8],体现了他们对海的敬畏以及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此外,胶东民居主要采用青灰砖石、白色墙体和浅棕色的石材等,整体喜欢使用冷色调(图3(a)).只是在建筑的某些部位用比较鲜艳的颜色,比如在檐口、门壁等地方用海蓝、草绿、红色等色彩对其点缀与装饰,不仅丰富了大门的色彩层次,在视觉上也增加了门口的深度,如图3.
图3 装饰色彩
3.2 建筑装饰中儒道文化的体现
3.2.1 装饰题材 在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代表道家文化的符号、图案、神话的装饰题材.例如暗八仙(图4(a))、太极八卦(图4(b))之类的图案,刘海戏金蟾等神话,这些具有浓厚道家风格的装饰题材一方面丰富了胶东民居的装饰类型,另一方面寓示了主人平安长寿、吉庆欢乐的美好愿望.弘扬儒家的忠、孝、节、义、和装饰题材也很常见.这些装饰题材以抽象的或具体的形式出现在瓦当、墀头、窗、门簪、墙柱各处.例如以孝为题材的麒麟送子(图4(c))、龙凤呈祥等图案,以忠为题材的苏武牧羊图案,以节义为题材的梅兰竹菊图案,以和为题材的组合图案.
图4 儒道文化装饰题材
3.2.2 装饰色彩 胶东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例如胶东威海沿海地区的典型民居海草房主要以干海草、石块、黄泥材料为主[9],灰褐色的屋顶,棕色的石墙.丘陵和平原地带以砖、石、土、木材为主,多表现为建筑材料原色,采用青灰砖石、白色墙体、浅棕色的石材、黑色屋顶等.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建筑群如牟氏庄园的建筑装饰颜色也是以朴素的建筑材料原色为主,摒弃浓妆艳抹的世俗之气,使用儒雅而质朴的色彩.如此平淡的材料原色的使用蕴含着浓厚儒道文化内涵.并且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万物回归自然,“复归于朴”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10].胶东传统民居这种因地制宜,用材料本身的颜色达到建筑装饰的效果正是对其最好的阐述,既融入到自然之中整体色调又呈现出一种平淡朴素的美感.
3.3 官商文化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3.3.1 装饰规模 山东海商在外经商发达以后往往会回乡置地建房,有的甚至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通过捐一个官衔,就能名正言顺地建造等级高的官宅.例如即墨县的海商李秉和修建的家族庄园,栖霞市臧家庄镇马陵塚村的李氏庄园等.这些商人有着雄厚的财力,建立的住宅往往规模宏大,房屋大多雕梁画栋,其建筑装饰异常精美,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靠经营当铺、钱庄起家的丁百万在黄县建造的丁氏故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丁氏故宅有着精巧细致的建筑细部装饰(图5),对石雕、砖雕甚至是木雕的运用渗透到建筑的屋顶、屋檐、梁柱、门窗、神龛等各个部位.
图5 精美的细部装饰
3.3.2 楹联装饰 胶东地区很多商人都把读书做官作为家训.丁氏家族就历代重视读书,将读书、入仕、经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在经济发达时期更是建立私塾鼓励家中子孙读书入仕,据记载,丁氏家族出任五品官衔以上者达148人[11].丁氏故宅内作为装饰的匾牌、楹联众多,这些楹联大多出自清朝达官贵人之手,为丁氏在外做官的人所得,或者经商发达后购买而来.内容多以读书为主,如位于履素堂的“勤俭持家能遵祖父诒训便为世业,诗书宜兴莫使子孙废读即是福基”等.丁氏故宅内这些楹联的来历以及其书写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丁氏家族重视读书,为官为贾的兴家之道.
3.4 外来建筑装饰文化的融合
3.4.1 南北建筑装饰文化的碰撞
(1)闽粤地区的雕刻技艺运用
胶东传统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一种类型,在建筑细部装饰方面继承了北方民居大方质朴的特征.其中石雕和砖雕在其装饰中最为常见.石雕雕刻主要体现在门枕石、门当、基础等处,普通民居一般采用浅雕图案或花纹.砖雕则一般体现在烟囱、神龛、墀头、博风板等部位.另外,胶东民居多为硬山墙,墀头位于山墙与屋檐相接的部位,成为屋主着重进行装饰的部位,通常在戗檐部位采用浮雕形式,题材多样.博风一般采用砖博风,常在砖博风的末端处采用不同的图案进行装饰.
受闽粤地区精湛的三雕技艺的影响,胶东有些建筑的装饰中也呈现出布局灵活、轻盈通透、流畅而娴熟的特点.例如地处烟台市芝罘区的福建会馆,就有着浓厚的闽南装饰风格,在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石雕、木雕(图6),可以说是无木不雕,无石不凿.特别是大殿和山门上的木雕,让人叹为观止,雕刻部位遍布斗拱、雀替、垂柱、梁、枋等各个部位,雕刻手法包含了浮雕、透雕、圆雕等,雕刻内容也十分丰富极具特色.此外,石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门口的圆雕石狮,蟠龙石柱,山门墙上的透雕窗,两侧墙上的各种浮雕图案,雕刻的内容包含动物花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画面布局和谐优美.
图6 雕刻技艺
(2)潮汕地区五行山墙的立面装饰选用
胶东传统民居山墙一般采用硬山模式[12],但是在烟台也时有发现形状近似锅耳状,类似广东地区潮汕民居“五行式”山墙中的金式山墙.如烟台地区刘子琇故居就是例证.在胶东其他地区也相应可以看到“五行式”中水式、金式、木式、土式、火式山墙的民居,甚至是在烟台地区的一些近代民居中也可见到五行式山墙的运用(图7).
图7 五行山墙的运用
3.4.2 开埠带来建筑装饰风格的改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得烟台开始开埠通商,青岛、威海紧随其后,西方国家在烟台山开始陆续建造各国领事馆,并且在朝阳街、大马路、广仁路等地段建立了一些洋行、教堂、学校等,一些商人也在此建起了店铺、厂铺以及一些独栋别墅和合院民居,欧洲的建筑技术开始传入,“小洋楼”不断增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本地民居在建造中也会加入一些西方元素.
这些“小洋楼”打破了山东传统建筑的装饰模式,重点体现在装饰部位、装饰色彩和装饰手法等方面.胶东传统的民居建筑一般在屋脊、大门、屋檐、墀头、门窗、瓦当等处进行装饰,装饰风格也是突出质朴实用,寓意吉祥.而开埠后,“小洋楼”建筑的装饰部位主要在门窗、墙的腰线和山墙以及墙角等位置(图8).
图8 “小洋楼”装饰部位
在装饰手法上,胶东当地民居一般采用木雕、砖雕和石雕的装饰手法,有些重点部位例如大门和屋檐处则会结合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而这些小洋楼建筑的装饰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对大门和窗的装饰,有些建筑利用不同材质、拱形门框或者砌筑山墙来强调建筑入口处(图9(a)),还有的建筑采用与外廊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大门位置(图9(b)).另外,受西方建筑中拱券做法的影响,窗洞一般采用拱形洞口,有的还设有窗套(图9(c)).而有的建筑依旧采用中国传统的平梁洞口的做法,但是会在洞口上增加线条来进行窗的装饰,或者在窗的两侧使用窗套(图9(d)).
图9 “小洋楼”装饰手法
在装饰色彩方面,本地建筑多采用清淡的色彩和黑褐色或者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一般是采用青灰色的“鱼鳞瓦”屋顶,黑色的窗框和大门,青灰色或者白色的墙体,大门的走马板或者檐口等重要部位用红色和蓝色作为点缀.开埠早期的建筑还多以青砖墙体、青灰色屋顶为主,与传统颜色较为相近,而随着西方建筑文化和建筑材料的不断引入,近代“小洋楼”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模式,出现了红砖、抹灰砂浆、水刷石和花岗岩等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多采用红色和棕红色以及浅灰色等(图10).
图10 “小洋楼”装饰色彩
4 结 语
胶东传统民居在特有的商贸、开埠等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吸收,形成了南北融合、中西合璧的典型装饰形式.山东海商文化中蕴含的海洋文化、儒道文化、官商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内在因素对胶东地区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个方面的影响.胶东民居建筑装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值得我们去思考、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