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恐龙蛋化石内发现蛋黄、血管和细胞
2019-04-26申家庆申杨申馨孜
申家庆、申杨、申馨孜
1、前言
在浩瀚的地球上,在科学大发展的21世纪,人类科学高度发达,电子、原子、核子、卫星科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空前发展,科学改变了人类社会,也改变了地球,创造了飞跃发展的新世界。
当前世界,恐龙是古生物学最耀眼的明星,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的恐龙专著虽多如牛毛,但除了对其巨大的骨骼化石进行外观形态学的观察外,对其生物学属性的研究甚少,知之甚微。我们对其胚胎发育、毛细血管、细胞、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这对有高等智慧的人类和科学发达的21世纪,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所幸近年来前沿交叉学科的兴起,打破了常规科研界限,对已石化了的生物体遗传物质可以进行深入探索,发现新的未知世界。
2、石破天惊
经艰苦卓绝的研究,研究者终于在破损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内,破天荒地发现了尚未完全石化的毛细血管、细胞、蛋黄、胚胎等生命信息……,从而弥补了古生物学研究中的空白。
细胞、血管是有机体生命的基础和缩影,常常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研究。没有显微镜,就没有毛细血管和细胞的发现,也就不会有生命科学的大发展。
一缕曙光冉冉升起,这里光彩夺目的曙光,是靠显微镜对恐龙化石检查而拍摄出真实原生态的写真图片。这些宝贵发现,却被少见多怪者误解,视为来路不明的顽石图像,冷落了10多年。试问这些枉加评论的专家老师们,你们何时何地,曾在化石中发现过如此精彩,原生态的写真图片。
东方不亮西方亮,不管哪方亮,都会为科学发展带来希望和曙光。
2003年,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霍纳教授,在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恐龙骨骼上发现了一点未完全石化的微小软组织黏膜,拿给他以前的学生施维泽教授,经过在显微镜下检查,后者惊奇地发现了毛细血管及欠清晰的组织细胞。这与数年前本文作者在恐龙蛋内同样发现有毛细血管、软组织不谋而合。美国的研究被刊登在《科学》杂志,瞬间媒体传遍世界,震撼全球。无独有偶,数年后在恐龙之父欧文的家乡,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在清理存放多年和尚未顾及研究的恐龙骨骼化石时,在堆放的恐龙骨骼上,发现了一小块儿不一般的细小软组织黏膜,后经医院教授进行显微镜检查,再次发现了恐龙骨骼上的毛细血管及细胞。这一珍贵发现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从此,古生物学的研究,走向了崭新的毛细血管、细胞学研究尺度。
本世纪初,广州日报曾用通栏标题"茂名发现全世界唯一恐龙蛋黄",报道了美国著名专家儒比教授率11人考察团专程来华考察……。
10多年过去了,上述展出有蛋黄的恐龙蛋不见了,有关毛细血管、细胞学的研究也再未见后续报告。目前全世界的古生物专家,因再未有新的研究发现,对上述发现大都持否定态度。古生物学家仍沉迷于对恐龙骨骼化石的原始观察中。靠直观在已石化了的恐龙化石内,是很难找到细胞、毛细血管等有机物质的。
3、恐龙与恐龙胚胎微化石研究
化石是保存和沉积在岩层内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是研究生命在远古时期生存、演化的凭证。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了解地球历史时期存在的生命和经历过的生命演化的沧桑过程。从大小上,化石可分为:普通化石,是一般肉眼所能见到的古生物骨骼、蛋、牙齿、足迹、遗体等历经千万年的矿化、石化而成的;体积较小,一般肉眼看不到,需通过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识别者称微化石,超微化石。
2恐龙蛋胚胎化石锯开后可见蛋黄、胚胎
3施维泽镜下发现暴龙骨骼内的毛细血管和软组织
4电子显微镜下所见之毛细血管和软组织
古生物学家夏树芳教授在《化石漫谈》一书中写道,"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和其他活动的遗迹,那么是否所有的古生物死亡以后都能形成化石呢?不可能。能够保存为化石的机会是极为罕见的,每一块化石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历史。有人估计过,1万个生物死亡以后,大概只有一个可能保存为化石;而被保留下来的化石中,又只有极少数能被人们发现"。
老一代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在研究恐龙化石时指出"完整的恐龙蛋,特别是含有胚胎的恐龙蛋,为研究恐龙的生态生殖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不说不知道,说了吓一跳"。恐龙蛋化石是中生代恐龙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宝贵生命种子。经过6500年万年的沧桑巨变,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全部石化为坚如磐石的方解石或硅化石。
5镜下可见胚胎内数量较多致密的毛细血管网
6镜下可见胚胎微化石内的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
7镜下可见胚胎内结构完整、弯曲细长的毛细血管
8镜下可见在毛细血管前端有一方形的括约肌块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非绝对的,在茫茫宇宙间,沧桑巨变中,总可能会有极少数,在海啸,洪水或泥石流中被冲刷到峡谷,山缝,角落或冰川、盐湖、河沟里冰冻,冷藏……尚未完全石化。那些异常难寻的、未完全石化的稀世珍宝中,带给现代科学家极为难觅的机遇,也成了当代研究者极力探索研究,很难发现的盖世瑰宝。作者就是此探索中的一员,他们打破西方科学家研究常规,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方法探索研究。在尚未完全石化的恐龙蛋胚胎化石内,破天荒的发现了尚未完全石化的蛋黄、血管、细胞等软组织。由于恐龙蛋外有蛋壳做屏障保护,较其他矿化的骨骼化石,在其检查中未彻底石化的阳性发现率较高。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十年前曾刊载在《科学》、《自然》等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而震撼世界的恐龙骨骼上发现了毛细血管的研究报告,虽曾轰动一时,时过境迁,迄今因再未见有后续和新的研究报告出现,而逐渐被人们淡化,遗忘或误认为是类似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和中国古生物学界曾经先后出现过的,恐龙蛋化石内发现了DNA伪科学事件的再现,被学术界不了了之的遗忘和抛弃。
9清晰可见细胞在末梢血管内、外壁上的动态移动
10镜下可见极为难得的血细胞排列有序地从微动脉经毛细血管到软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全过程
11胚胎内毛细血管及管内、外通过软组织
12大小不均成堆的气球样脂肪细胞
13镜下可见无核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游出
14经湖北省血液细胞研究所宋所长、刘教授染色,镜下发现的无核红细胞
15恐龙胚胎微化石镜检发现左上方为胚胎干细胞,右下方是两枚无核红细胞
真正的科学是扼杀不了的,擅长血液、细胞学研究、应用的老郎中们,因是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课,深知血液、细胞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价值,只要能不畏艰苦的探索、寻觅,有志者事竟成,也定能攻克顽固的科学堡垒。此仅就研究中发现拍摄的多幅照片,择其15幅公布于众,也算"抛砖引玉",望有志者能共同努力,争取在研究中有更大突破。
4、结语
21世纪是世界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各项学科都在飞跃前进。遗憾的是古生物学却依然研习数百多年来的传统,紧抱着珍贵的恐龙化石不放。
中华大地的几位老郎中,他们已辛苦工作了一生,本已功成名就,可安度晚年。但这些受国家培养出来的老愚公们,眼观此古生物学中的困惑,思想起伏难以平静。他们省吃俭用,在高交会自费购买了显微镜等设备,不是为个人开业赚钱,做医疗大亨。而是用于研究世界生命科学的最大难题,开创个人恐龙血液、细胞学研究的先河……。
又历经了20多年的沧桑人生,受尽各种研究过程中的辛酸折磨,总算有所收获,破天荒地在恐龙、恐龙蛋胚胎内发现了无核红细胞、血管微循环等温血动物的特征。依此仅凭一个无核红细胞,就足可"一球定音"。从此古生物科学之谜——热血恐龙的科学大门,由退休后的郎中们、经20多年日日夜夜忍辱负重,刻苦钻研而获成功,这也是向祖国、向科学做的一点贡献。
本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要感谢湖北省血液细胞研究所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细胞研究所、宋善俊所长、刘新月教授,汉口中心医院检验中心钱莉高级检验师,铁四局中心医院获国务院有贡献奖的成振远院长,及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傅小平馆长,他们为本研究给予无私奉献,在此特致衷心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