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儿科用药特点与合理用药
2019-04-25温亚丽
温亚丽
【摘 要】儿童阶段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相较于成人在生理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儿科用药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同时,儿童用药过程中,独立的包装与剂型相对较少,很多药品缺少儿童用药的详尽说明,多是根据成人用药量进行折算,这无疑给儿童的用药安全构成很大隐患。为此,结合实践对儿科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合理用药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减少和避免儿科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用药特点;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01
当前,儿科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合理用药问题普遍存在,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很大的不同。儿童各脏器功能、中枢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身体各种酶系统,还尚未发育完全成熟,与成人相比,在药物代谢以及排泄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用药过程中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1]。因此,掌握儿科用药特点,对确保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和避免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儿童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文结合实践对儿科用药特点与合理用药展开深入剖析。
1 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对于小儿而言主要包括新生儿、幼儿与儿童等,与成人相比,小儿身体中的体液含量要比成人大的多,但是脂肪含量却比成人要低很多。而且随着小儿的不断生长,其身体各时期的脏器发育情况以及身体变化等存在很大不同,这就造成小儿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和成人相比的差异性非常明显。
1.1 药物的吸收
药物服用后会在胃内存留一段时间,但小肠是进行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幼儿由于身体功能特点所决定,胃酸浓度较低,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同时幼儿的肠蠕动还不是很规则,这给药物的吸收造成很大影响。如成人服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后,很快便可通过胃酸进行分解。然而新生儿则能快速的吸收青霉素。同时儿童的肌肉含量相较于成人较少,末梢神经还不是很健全,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不利用药物的吸收。并且在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上,相较于成人,幼儿要大其两倍之多,同时幼儿皮肤具有很好的通透性,皮肤用药很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
1.2 药物的分布
新生儿身体约有75%的水占比,自其生长到6个月时,幼儿体内的水分才会迅速的下降,并逐渐的与成人值相接近。因此,小儿用药,药物多分布在细胞外液。和成人相比,远大于成人细胞外液的药物分布。但在血浆蛋白结合率上,婴幼儿较低,药物分布多为游离性,同时幼儿体内内源性蛋白结合物较多,如胆红素等。磺胺类药物以及苯妥英类药物和血浆蛋白有着很强的结合力,这就造成游离型胆红素含量急剧增加,引发高胆红素血症,更甚者引发核黄疸。并且婴幼儿血脑屏障还不是很健全,很多药物都能通过血脑屏障,导致毒性增加。
1.3 药物的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脏器。幼儿在生长过程中,肝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重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一些代谢酶的发育也越来越完善。微体氧化酶在新生儿期比较发育,但氧化作用不强,药物代谢常常受到葡萄糖醛酸的影响。氯霉素使用过程中就是和葡糖糖醛酸进行有效结合,并进行体外排除。因此大量的应用此类药物,会导致中毒情况的发生,引发灰婴综合症。
1.4 药物的排泄
肾脏作为重要的排泄器官,在年龄不断变化中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肾血流量,新生儿阶段肾血流量仅为是成人的20-40%,随着年龄生长至两年后便于成人肾血流量相近。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所以,小儿用药,应当充分考虑肾机能及药物蓄积问题。小儿发育比较快,在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普遍较高,因此必须要注意合理用药。
2 儿科合理用药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药物
儿童用药时,应当对其用药特点进行充分考虑,科学合理的选择药物,对儿童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握,选择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给药途径方便的药物品种。特别要注意儿童用药的肝肾损害及中枢神经损害,通常不选此类药物进行治疗。医务工作者要对药物的特征及特性进行全面掌握,科学的选择药物,避免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根据儿童特点,选择给药途径
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患儿疾病病情,结合患儿年龄以及药物性质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儿童用药的疗效,同时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儿童具备口服条件以及鼻饲条件,应当采用肠胃给药方式;新生儿应当不选择皮下给药的方式,因为这种给药途径,不仅吸收不好而且还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所以应当避免使用;相较于成人儿童皮肤与其存在很大差异,皮肤用药能够很快被吸收,大量用药会导致中毒情况的发生,因此必须要注意皮肤用药。总之,儿科用药,给药途径应当口服给药为先,并且严格控制给药的种类与次数,避免对患儿的休息造成不良影响。并且注意不可将药物发于儿童,让其自己服用,绝对禁止误服情况的出现。
2.3 选择合适剂型
目前国内在儿科用药剂型上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儿科用药的剂型与规格较少,给儿科疾病的治疗造成很大影响,难以合理的控制度儿科用药量,还会引发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儿科用药剂型的缺乏,给儿童服药造成很大影响,有些药物,儿童不宜服用,常常在服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引发患儿服药的抵抗情绪,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当加强儿科用药剂型的开发,尽量开发一些口服类的药物,减少注射药物的使用,同时在生产儿科用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水果和糖果类的口感,吸引患儿服用药物。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可以有效的降低药物的服用次数与服用周期;针对临床用量大的儿科药品,受年龄因素影响较为突出的药品,应当适当的增加药品的规格,为临床使用提供便利。
2.4 合理的配伍
药物的配伍对其疗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避免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某些药物因理化特性的不同,联合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中和、分解、沉淀等反应,使药物的治疗效果增加。但是配伍的不合理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希刻劳和林可霉素进行配伍,会发生拮抗作用,影响疗效,增加副作用,所以必须要避免配伍。
结语
总之,医务人员要重视儿科用药的常见问题,坚持合理用药原则,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从而保障患儿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侯文英.儿科用药问题分析及合理用药[M].医药卫生.2016,(08).
李丽云.儿童用药问题及对策[J].2016.12(2):119
谭志强.儿科用药常见问题及对策[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