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控制研讨
2019-04-25段红梅杨吉春
段红梅 杨吉春
【摘 要】目的: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其特征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遴选2017年~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网络直报数据与禄丰县的人口资料中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39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1395例患儿中男女发病比例为1.25:1,其中以2岁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每年6、7月份为疾病高发期,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结论:手足口病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应当积极对儿童发病的趋势与流行进行研究,尽早进行治疗,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01
手足口病是因肠道病毒引发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病对象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患儿多表现为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疱疹或丘疹,同时还伴有发热症状,可通过口、手、空气飞沫、污染水源等多种途径传播。全年以3~11月份发病多见,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通常从感染至出现症状的潜伏期仅为3~6天[1]。随着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该病在重症患儿中的病情变化迅速、具有一定致死率等特点,再加上目前对小儿手足口病尚无特效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对症治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属的恐慌[2]。本文对2017年~2018年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395例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网络直报数据,人口资料源于禄丰县疾病预防中心,从中遴选2017年~2018年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395例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已通过我中心学术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139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给予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 结果
2.1 疾病流行情况 2017年~2018年一共报告了手足口病1395例,报告发病率为1395/43万,1395例患者中重症病例8例,所有患儿均及时发现、就诊并治疗,未出现死亡病例。
2. 2 疾病流行特征
2.2.1 疾病时间分布 全年2~12月每个月都有疾病发生,禄丰县的手足口病季节分布相对明显,其中以2月至4月的发病例数较少,5月后发病率明显增高,且以6月至7月达到疾病的高发期,共发病705例(50.5%),春夏峰相对明显,8月份后疾病发生率逐渐减少。
2.2.2 疾病人群分布
2.2.2.1 疾病性别分布 1395例患儿中男性761例,女性609例,男女比例1.25:1,男女发病率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2.2 疾病年龄分布 1395例患儿中以1~2岁患儿的发病最高,共388例(27.8%);2~3岁患儿发病232例(16.6%),3~4岁患儿发病187例(13.4%),4~5岁患儿发病153例(10.9%),5~6岁患儿发病112例(8.0%),由此可见2岁患儿的发病率最高。
2.2.2.3 疾病职业分布 1395例患儿中以散居患儿的发病最高,共864例(61.9%);其次为托幼儿童,共389例(27.9%);最后为学生,共111例(7.9%),由此可见散居患儿的发病率最高。
3 防控措施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网络直报数据与禄丰县人口资料对关键传染病进行实施检测是目前临床和疾控中心掌握和管控传染病的重要数据来源及关键环节之一;前者能迅速将传染病的“散发”病例信息导出,后者能对当地的疫情总汇与监控情况进行分析[3]。对“散发”病例应当按照病患的住址国际标码与发病的时间进行先后排序,更利于后期对病情聚集性与爆发性进行分析。手足口病属于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强,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一种高发病,若不及时诊治、隔离,还会引发大面积的传播,所以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1395例患儿中男女发病比例为1.25:1,其中以2岁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每年6、7月份为疾病高发期,存在一定的季节性。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预防干预措施:
①强化健康教育,提升患者与群众对疾病的认识,通过医院宣传栏、播放广播、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让人群能正确认识手足口病,无需对病情进行恐慌。②分期管理:手足口病若非EV71病毒感染引发,患者通常会在7~10d就能康复,但若为EV71病毒感染引发,则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肺水肿、病毒性脑膜炎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采用医院分级管理,能让病情较轻的患者经门诊进行诊治,随后回家隔离治疗。而对倾向重症甚至重症患者住院几率仅为14.5%[4],如此可有效降低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防止病情加重。③及时治疗:一旦确定患儿为倾向重症或重症患儿,需要及时安排住院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对症救治方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手足口病因其感染性强,且受感染的患者可能无症状表现,在日常的人群接触中会通过飞沫和空气等进行疾病传播,此时应当防止儿童与其接触,并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告知儿童要做到保持卫生的习惯,防止出现二次重复感染。其次,在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要避免将儿童带到人群聚集地逗留[5]。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且发病对象以5岁以下的儿童常见,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所以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以减低疾病的流行性。
参考文献
郝海波,刘天,姚梦雷, 等.2012-2016年荊州市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6):737-740.
严可.2013—2017年广元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24):311.
袁伟,吕倩,刘富强.2011—2016年湘潭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8,34(17):2353-2356.
傅婷婷,何梅英.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5):168-169.
李秀芳,宋泰霞,赵晓燕, 等.2014-2016年成都市成华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4):47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