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兰班
2019-04-25川流
作者简介:
川流,原名李宏川。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北方文学》《当代小说》《延安文学》《西部》《短篇小说》《小说月刊》《阳光》《太湖》《雪莲》《创作评谭》《工人日报》《江西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余万字,著有小说集《看族》《谁是谁的过眼云烟》。
秀兰曾是鄱阳湖口双钟镇响当当的青衣。
双钟镇位于鄱阳湖注入长江之口的岸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着滨江临湖的便利,镇上居民有不少以捕鱼为生。这些居民大多居住在镇西北一个叫洋港的渔村里,尤以叶姓和张姓居多。叶姓渔民以善使捕网出名,张姓渔民以善下渔钩出名,渐渐在鄱阳湖上形成了颇具实力的两大渔船帮——叶家帮和张家帮。
秀兰就是渔船叶家帮帮主叶金彪的小女。
民国十三年秀兰刚满十六岁,身段窈窕,面相妩媚,天生一副好嗓子。每天清晨,迎着旭日秀兰随父母下湖捕鱼。到了文昌洑水域,湖面渐宽,水流平缓,正是叶家帮撒网捕捞的绝好水域。秀兰母亲在船尾稳稳掌舵,父亲则赤祼上身扎步船头观察水情,不时将摞在手中的渔网撒出,网片随风铺展鼓涨,罩向一片微波翻涌的湖面……父母劳作时,秀兰蹲在船尾,从湖中拎上一桶清水,就在船甲板上一边有节奏地捶打花衣,一边轻启樱桃小嘴唱起渔歌:哥哥船头撒大网,妹妹船尾放钩排,待到日落千帆归,鱼香飘出湖天外……歌声传出老远,余音却还在湖面悠荡,湖上撒网打鱼的小伙一个个看得眼睛发直,听得心头发颤。
洋港是鄱阳湖伸入湖口县城的一条港汊,地势低洼,鄱阳湖湖水流至此处,被背靠的象山阻拦,峰回路转,水流平缓,天然形成了一个自然禀赋极佳的避风港。途经湖口县水域的排帮、渔船帮、粮船帮、盐船帮、瓷船帮、茶叶船帮便常在此避风歇息,酒肆、饭庄、裁缝铺、剃头匠,甚至做皮肉生意的女人也都尾随而至。于是,水上桅杆林立,湖畔商贾板棚绵延数百米,各色人等、南腔北调,洋港自然形成为通江达湖水道上举足轻重的驿站。
秀兰从小在渔船上走动,风里来雨里去,性情豪爽,热情奔放,父亲叶金彪对她更是寵爱有加。少女秀兰人见人爱,叶家帮、张家帮不少渔家小伙暗恋着她,但她不为所动,却偏偏喜欢上了戏子刘尤。
刘尤是个外水佬。那年安徽大水,刘尤跟着父母兄妹自池州溯江而上逃难到双钟镇。刘尤一家乘的是条年久破旧的乌蓬船,船头插一杆花旗,上书“刘家戏班”四个大字。他们见洋港人气旺盛,于是拢湾停靠,暂且安顿下来。
每天,当洋港集市开始喧嚣起来,刘尤一家便从乌蓬船上搬出锣鼓铙钹,在湖畔找块空地唱起戏来,算是艺乞了。刘尤父亲击板鼓、母亲打马锣,嫂子奏小钹,哥哥演丑角,妹妹扮青衣,刘尤饰小生,还有两个侄子跑龙套。“锵且且且衣且锵”,锣鼓一响,吸引不少人围观。唱的是青阳腔折子戏《槐荫会》,只听那小生或青衣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有时一句唱词,绵绵延延拖唱几分钟,牵得人心忽上忽上地游走,更有全家人哟哟齐和,锣鼓助节,煞是好听。
万历年间,青阳腔自安徽流传至湖口,也曾火红一时,湖上和岸上都有不少人传唱,当地人将这声音高亢的戏剧唱腔形象地称之为高腔。然而及至入清以后,因战事纷纭,当地人疲于生计,加上老一辈艺人的逐渐离世,青阳腔在湖口慢慢走入低潮。如今突然听到这纯正的青阳腔,众人都觉着过瘾,纷纷大声喝彩。
秀兰就是热心痴迷的观众之一,刘家戏班一天演出两场,她逢场必看,尤其爱看刘尤的表演。那刘尤年方十九,脚蹬花盆底鞋,慢悠悠迈着八字方步一亮相,在秀兰眼里已是儒雅倜傥、美轮美奂了。及至刘尤开腔,伴着不紧不慢的身段锣鼓,珠圆润滑、声情并茂,一个字一个字仿佛都唱进秀兰的心房。
秀兰听戏全身心投入,情绪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只见她一会儿面若桃花,一会儿蛾眉紧蹙,一会儿眼噙珠泪。一场戏下来,秀兰的嗓子叫哑了,身上的零钱也倾囊而出。直至演出结束,观众纷纷散去,秀兰却久久徘徊。每次刘尤都会单独冲她鞠躬,道声感谢,秀兰的心事也如那鄱湖之水,于深处激流翻涌。
刘家戏班在洋港才唱三天,因得罪地痞,演出时被人砸了场子,锣鼓铙钹悉被砸坏,一家人只有黯然起锚离港。看着乌蓬船渐渐远去,秀兰的心似乎突然空了,呆立良久,她终于下定决心,不管不顾地解下系在湖岸边的小划子,双手划桨奋力追赶。
终于,秀兰在石钟山下的湖面追上乌蓬船,她执意要跟随刘家班流浪,学唱青阳腔。刘尤父母诚惶诚恐,不敢答应,倒是刘尤和秀兰执手相抚,眼中含情脉脉。原来,两位年轻人已然暗生情愫,秀兰贸然追来,等于是掀开了一层面纱,爱情便汹涌澎湃开来。
得知宝贝女儿跟走江湖的戏子跑了,叶金彪心急如焚,他带人乘一快船在鞋山湖拦截住乌蓬船。几位壮实的渔船帮汉子跃上戏船,揪住刘尤就欲动手,却见秀兰手握菜刀从船舱冲上前来,疯一样拉开来人护住刘尤,喝道:若伤刘郎,我便死在你们面前!
众人恐生意外,迟疑地望向帮主,叶金彪站立快船船头大叫:女儿,快跟我回去。
秀兰恳求:爹,我爱刘郎,请您成全我们!
叶金彪连连跺足:你……你……好不知羞耻,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渔家多少好小伙,为何非要跟这个戏子去吃苦呢!
秀兰跪倒在乌蓬船头,哭道:爹,女儿此生非刘郎不嫁,我愿与他浪迹天涯,否则就以死明志。
知女莫若父,秀兰看似柔顺,但她一旦认定了的事,那是八匹马也拉不回头了。叶金彪叹道:罢、罢,怪我从小娇生惯养,让你长成这副脾气,这苦是你自找的,今后也怨不得我。
刘尤也“扑通”在秀兰身旁跪下,磕三个响头,指天发誓:我刘尤此生如若有负秀兰,定当天打雷轰,沉湖而亡。
叶金彪颌首道:虽如此,我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们刘家戏班不能离开这鄱阳湖,就在洋港定居吧。
刘尤一家迟疑,叶金彪知道他们的心事,说道:从今以后,你们想唱就唱,想在哪里唱就哪里唱,这鄱阳湖上还没人敢不买我的账。
一场祸端圆满化解,皆大欢喜。
自此后,鄱阳湖沿岸经常可以看到刘家戏班的表演。双钟镇商家开业、祭神祭祖、结婚生子,或是渔船帮出行、渔帮开网都会请他们唱戏,那优美动听的青阳腔为镇上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快乐。
秀兰嫁入刘家,专攻青衣。刘家一个个把看家本领都教给她,她自身条件又好,很快就掌握了青阳腔技巧,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同时秀兰巧妙地“错用乡语”,将湖口民俗中结婚闹新房的撒帐调、采茶戏中的小调等渔歌、地方戏曲调融入其中,结合青阳腔高调曲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一时,刘家戏班的青衣叶秀兰名声大震。
民国十九年,秀兰接掌刘家戏班,在刘家戏班的基础上,创建了“鄱湖秀兰班”,招收艺徒若干,置办戏船三艘,成为鄱阳湖上赫赫有名的青阳腔戏班。秀兰和刘尤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一懂事,便对青阳腔格外喜欢,跟着父母学得惟妙惟肖。这青阳腔就像说话,拙朴、高昂、刚健、原始,观众往往不由地跟着剧目情感、演员发音高低进行和唱,常常台上台下,互相呼应,气氛十分热烈。
民国二十六年,渔船叶家帮在鄱阳湖中的蛤蟆嘴附近遭遇湖盗芦席帮,双方发生激烈搏斗,混战中,帮主叶金彪不幸遇难。秀兰闻讯,悲痛欲绝。叶家帮渔民將叶金彪遗体运回洋港,就在鄱阳湖畔设灵棚祭拜。
秀兰带领鄱湖秀兰班在父亲灵前搭台唱戏,连唱三天三夜,唱过全本戏《阴阳界》,又唱悲情目连戏《对灵思亲》。秀兰一身素孝,含泪诉唱,声嘶绝哑,唱得油彩斑驳、戏袍尽湿,唱得洋港乌云陡暗、天地同悲。
次年,湖口失守,日军突破彭泽马当防线,沿长江溯江而上进驻双钟镇。各种水上船帮再不敢在洋港停歇,湖滩商铺关门,码头冷落,洋港日渐萧条。战乱年月,没人有心情听戏了,秀兰不得不解散戏班子,一家人靠在鄱阳湖捕鱼维持生计,只有劳作之余,秀兰才忍不住哼唱上一段,刘尤悄声和着,或是悉心指点一双儿女学唱,人届中年,夫妻二人还是那么默契恩爱。鄱湖秀兰班虽土崩瓦解,但作为徽剧前身、京剧“鼻祖”的青阳腔却已在鄱阳湖口民间流传开来,如陈年佳酿,日益弥香。
鄱湖悠悠,光阴似箭。公元一九八四年湖口县举办首届青阳腔传统折子戏展览演出。鄱湖秀兰班重出江湖,戏班演出《贵妃醉酒》时,一位民间青衣演员饰演的贵妃获得观众一致赞赏。那位青衣便是叶秀兰的孙女,那唱腔、那身段,熟悉的老人都感叹:与当年的秀兰简直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
责任编辑/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