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研究

2019-04-25于晓菲

参花(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史史学世纪

摘要:学术界通常将鸦片战争爆发的时期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音乐史学创始于20世纪初。在我国,音乐历史的观念是随着音乐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生不断的变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所特有的历史观念,但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音乐得到了飞速发展,对这一时期中国近、当代音乐史的著述研究也应运而生。本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事音乐史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方法比较先进,研究成果比较可观,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献。笔者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角度、研究范围几方面梳理20世纪中国音乐史,以期能吸取经验、发现问题,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树立明确的目标。

关键词:20世纪中国音乐史 史学研究 发展现状

音乐源于生活,根植于社会,每个时期的音乐思想都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中国音乐史也不例外,受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涉及的论文太多,笔者仅搜集、查阅相关论著,以时间脉络为主,将这一部分中国音乐史研究分为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期以及21世纪四个时期,来分别论述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研究发展的情况。

一、20世紀初期

学堂乐歌活动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真正开端,也是当时新学界所关注的一个文化热点。梁启超作为近代音乐史研究的先行者,在《饮冰室诗话》中记叙了学堂乐歌的早期发展现状,这是最早对中国近代音乐史有记录的著作。

1936年问世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史》①中由李树化撰写的“音乐”部分是较全面地概括中国近现代音乐早期发展史实的著作,此文以 19世纪以来欧洲“国民乐派”的兴起为参照,对中国固有音乐的构成要素、一向留存着的音乐、固有的乐器和音乐技巧、现代中国音乐的倾向和发端、新音乐事业的进展过程、中国现代音乐作者及作品、作歌及译歌和演奏会教育机关乐器店等方面作了相应的阐述,且对自“近代西洋音乐到中国”以来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音乐”进展过程进行述评。这是早期概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著作,也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学科初步创建。

二、20世纪中期

上世纪4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研究新音乐运动史,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开设了“新音乐运动史”的课程。这一时期虽然并未形成完整的史稿论著,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开始基本的史料汇集,如吕骥所编《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其中收录1936—1948年间有关新音乐运动的文章,也因此成为新音乐运动重要的史料依据。与此同时,1958年开始了较有规模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工作。

作为学科的启动标志,在这一时期,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分别成立了两个史稿编写组,并提出“我们自己的革命音乐史”与“真正的人民音乐史”的口号,先后完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两部史稿,同时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还油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其中包含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主要音乐史料,这也宣告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作为中国音乐史学一个独立门类的新学科已经诞生。这些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论著中的部分史学问题也成为此后学科反思的对象。

三、20世纪末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也使得当时留下的音乐史料有所缺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8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术讨论会”给历尽坎坷曲折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带来了生机。尤其是汪毓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较为系统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作为适用于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课教材,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论著。随后这部教材多次再版,影响了中国几代音乐学子,推动了学科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各具特色的近、当代音乐史陆续出版。其中,陈聆群编撰、主讲的《中国近代音乐简史》录像教材,是初次以声像直观的方式阐述中国近代音乐史;孙继南、周柱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②是我国音乐史学界将古代史、近现代史及当代史贯通记叙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等。李焕之主编的《当代中国音乐》视野开阔,③史料丰富,是迄今为止同类著作之篇幅最大者,全面介绍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近半个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现状。梁茂春在《中国当代音乐》④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做了分门别类的叙述,分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梳理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每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未来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趋势。

四、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随着音乐史学界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学者逐渐增多,“重写音乐史”等新思潮应运而生,对20世纪音乐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声音。

与以往的近现代音乐史不同,夏滟洲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中以通史的形式,⑤将视野放宽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音乐现象,承前启后的写作方式体现了对传统音乐的尊重以及对当代音乐的重视。居其宏在《新中国音乐史》⑥中主要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00年以来的中国专业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的音乐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论述与研究。

随后,居其宏又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间的音乐文化发展推出了另一本著作《共和国音乐史》,⑦该书的性质是一本当代音乐史教科书,沿袭了以音乐实数之宏观语境的阶段性为其分期原则与结构原则(即所谓“政治分期法”)。记叙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8年我国音乐艺术各领域的发展史,将60年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各个专业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按照历史递进顺序忠实记录下来。

《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是汪毓和的论文选集,⑧根据我国音乐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深入提高,由此促使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人们对艺术思考广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群众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出现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作者从史学研究及史学评论、专题性史学考察、音乐家评论、其他音乐评论四个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尤其针对音乐评论以及对音乐家研究这两个方面做出了深刻的认识与见解。刘再生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与汪毓和等人所著的近代史有所不同,⑨他没有根据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是严格按照历史纪年撰写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音乐史,保持了时间的连续性,这在以往的史著中并不多见。

通过对上述四个阶段所产生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20世纪音乐的时间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且与政治紧密相关,脱离了音乐史的时间连续性。第二,上述文献著述中存在重文献理论、轻音乐实践的现状。现代中国音乐史著述中没有脱离“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到文字”的局限,依旧是从古代史书文献中寻找音乐材料,再加以考证,从而梳理音乐史的发展痕迹。第三,重汉族音乐,轻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在上述所有的近当代音乐史论著中均以汉族音乐的发展脉络为主,所谓的“中国音乐史”其实就是“汉族音乐史”,甚少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第四,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还是以使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方法为主。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虽然吸收了西方进化论的观点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但并没有很好地运用。第五,纪实性篇幅较多,研究性内容较少。文献中多是对历史事件的详尽记录,而对该时期的音乐形态研究类内容较少。

注释:

①李树化:《中国近現代艺术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②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李焕之:《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④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⑤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⑥居其宏:《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⑦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⑧汪毓和:《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⑨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J].音乐艺术,1999(03).

[2]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史观与普适性原则[J].音乐艺术,2014(03).

[3]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历史观[J].音乐艺术,2014(02).

[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5]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焕之.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7]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居其宏.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于晓菲,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在读,青岛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音乐史史学世纪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