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作证

2019-04-25郭爱群

中国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井冈山贫困人口精准

郭爱群

时间就是试金石,一次又一次地在井冈山校验了一个政党初心为民、立党为公的成色。

90年前,为让百姓有口饭吃、为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共产党人率领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在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期间,为了民族自强、为了百姓幸福,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上下求索,在没有硝烟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上艰苦奋斗,努力拼搏。

山还是那座山,路已不是那条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成就战争年代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罗霄腹地,“老少边穷”,成为建设年代一直牢粘于身的贫穷标签。

穷则思变。思想变,天地宽。新时代,新思想,共产党人带领井冈儿女进行了脱贫奔小康的新实践。

2017年初,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奔小康。

此后,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在2017年底已经降低到了0.42%,一年后,到2018年底,井冈山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25%。

脱贫摘帽2年,经过岁月淬炼检验的数字最有说服力:井冈山是脱真贫、真脱贫。

井冈作证,井冈山脱贫奔小康的历史,就是执政党初心为民、立党为公誓言的淬火史。

血染的土地 永恒的初心

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一群群被枪押解的老百姓与革命者,在密集的枪声中倒下,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伴着 《国际歌》 的歌声,化成漫天的血雨……这是大型实景剧《井冈山》 的一个演出片段。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白天在江西井冈山看绿色山水、红色景观,晚上在红军剧场看大型实景演出,重温1927年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1927年春夏的中国一片白色恐怖,诞生仅6年的共产党陷入被赶尽杀绝的境地。敌强我弱,正处于“敌军围困万千重”的严峻形势下,腥风血雨,出路何方?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但终究力量悬殊,起义军损失惨重;40天后,毛泽东也按城市暴动的思路发起了秋收起义,但在进军长沙途中遭遇失利,险遭全军覆没。

在万般困难的条件下,34岁的毛泽东无畏强敌,带着秋收起义失利后的队伍,第一次上井冈山,最终在井冈山的深山沟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断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路。鲜为人知的井冈山从此被载入史册,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革命的摇篮”“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面,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地势险要,成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场所。

井冈山自古“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典型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在土地革命前,以小农经济为主,文化落后,大多数农民不识字,普遍迷信,有些地区还有啸聚山林的绿林武装。

井冈山斗争前,湘赣边界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没有什么工业,也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交易沿袭的是“日中为市”,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毛泽东领导工农武装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立即发动群众开展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心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针对农业、工业、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根据地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必要保障。

据记载,1928年宁冈县粮食总产比1927年增长了20%。

为活跃根据地商品经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毛泽东还在遂川县成功开辟了第一个红色乡镇集市—“草林圩场”,而且在取得草林圩场的成功经验后,又陆续开辟了“大陇圩场”等红色圩场,创办公卖处、合作社,有力地促进和繁荣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

古话说:“天命去留,人心向背。”正因共产党初心为民,民心自有向背。毛泽东领導的工农革命队伍在井冈山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军民血肉相连。

无论白色恐怖如何吓人,井冈山人民的心始终都向着共产党,都支持共产党的队伍为了人民的利益闹革命。支持的背后,是井冈儿女以生命为代价的无悔奉献。

可以说,井冈山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鲜血。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长眠在井冈山这块红土地上。

烈士长眠,心愿未了。他们生前的初心便是让人民摆脱贫穷,这也是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

70年前,共产党人终于不负众望,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立了新中国。拉开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序幕,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国民经济发展轨迹波浪起伏前行。

毋庸置疑的是,由于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到1978年,我国仍为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1978年按国家确定的年收入在100元以内的贫困线划定标准,则全国贫困人口总规模为2.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97%,也就是说,全国超过四分之一是贫困人口,这一比例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1/4。如果按人均年收入200元作为农村温饱线,则贫困人口的数量更为巨大。因此,在那个时期,中国的贫困问题非常严重,扶贫形势十分严峻。

大国贫穷,党和国家领导人殚精竭虑,努力践行初心。距第一次上井冈山过去38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并慷慨赋词“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的确,毛泽东带领共产党人和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历经战争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尽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生死攸关、最为艰难的“黄洋界”已经翻过去了,再也没有什么比“黄洋界”时期更为困难、更为惊险的了。

也许,毛泽东已经预料到了在生产力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要解决近十亿人口的大国的温饱和富裕问题,并不容易,所以,词人化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把深刻的哲理融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诗词之中,启迪、鞭策人们:世事皆如此,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践行立党为公、初心为民的初心也一样,只要不忘初心,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诚如毛泽东所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如今,井冈山历史性地脱贫摘帽,昂首迈向全面小康的大道,党兑现了对世人、对井冈山人民的承诺,践行了立党为公、初心为民的初心。

革命的井冈山,今天更是文化名山。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自然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仅旅游创收大名片的实景演出剧 《井冈山》,自2008年国庆节在井冈山正式公演以来,已演出超过2300场,观众超过300万人次,门票收入过亿元。做到了以文兴旅、以文就业、以文富民。

艰难的探索 不变的承诺

身为“天下第一山”,为何时至2017年2月井冈山才得以成功脱贫摘帽呢?全国那么多的贫困地区,为何单单井冈山能在脱贫路上独占鳌头呢?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往历史的深处探寻,我们能读出中国独有的历史况味。

毛泽东自1965年那次重上井冈山后,后来再没有上过井冈山。但无论岁月怎样更迭,时代如何变迁,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脱贫却一直牵动着领导人的心。

1972年11月13日上午,邓小平在井冈山茅坪参观完毛泽东旧居八角楼和湘赣边界“一大”旧址后,满怀深情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传统丢不得。”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以阶阶斗争为纲,转而全面经济建设。

英国《 经济学家》 杂志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改革大体完成的时候,中国绝对贫困人口降为1亿人,实行经济改革6年,就有相当于半个美国的人口摆脱了贫困。该文章还分析认为,井冈山地区和沂蒙山区、太行山区、陕北地区等其他19个连片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脱贫困难。

事实上,老区穷,的确是国人共识。

中南海的心,始终联系着五百里井冈,心疼着革命摇篮人民的艰难困苦,全社会也始终关注着井冈山。我国的扶贫开发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在进行,未曾断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改革重点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商业,“三农问题”逐渐凸显。按世界银行制定的人均年纯收人370美元为贫困人口划分标准,1985年我国有2.1亿贫困人口,占当时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1/5。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1986年我国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使农村扶贫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公开报道显示,1987年底,民政部就派出老区经济开发团的第一批成员登上井冈山,帮助老区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此后,陆陆续续派出第二批、第三批……到1996年已经派出了第八批经济开发团入驻井冈山。

他们和當地党政领导、民政部门、老区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道,爬山涉水,架桥修路,办电厂、推科技、走访千家万户。8年期间,仅井冈山区宁冈、永新、遂川、莲花、井冈山市等四县一市,就先后获取了民政部扶助资金1500多万元。

公开的数据表明,到1994年底,共有67万多井冈山区“四县一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元,比1985年翻了三倍多,这一翻,也就翻过了温饱线。

此前,茅坪全乡近700户人家中就有500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84年以前,茅坪的乡镇企业几乎为零,45000多亩山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竹笋、香菇自生自灭,在外界看来纯粹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1988年,民政部扶贫团工作组到茅坪后,因地制宜,投入近14万元,办起了第一家竹制品工艺厂。过去只卖2元多钱一根的毛竹,一加工成竹筷、竹凉席等,就增值到10多元钱。

1989年,江泽民在井冈山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1992年春天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神州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热潮。

1993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更加突出“扶助”开发的政治意味。

改革措施先行先试地区的农村经济也取得长足发展,当地贫困人口数快速下降。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8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7%。

2年后的1995年,井冈山仅茅坪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就已达到12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上千元,90%的农民住进了新房。

这只是社会帮扶井冈山脱贫历史的一个缩影。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经济基础实在薄弱,井冈山像其它老少边穷地区一样,并没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脱贫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1994年,在全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国家颁布实施《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2000年)》明确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近七年努力,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93年的8000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4%,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0年前后,国家进一步确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方针;同时制定了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决定对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扶贫开发,而且确定对贫困县的扶持标准,将70%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县,并核定贫困县,分中央政府和省 (自治区)两级重点扶持。国家扶贫的力度可谓空前。

然而,自上而下超大力度的扶贫举措,在一些地方并没能伴以内生的脱贫志气和愿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效果有些显得事倍功半,一些贫困地区甚至滋生了坐等扶贫款支持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过去,个别地方竟想方设法争戴“贫困”帽,以图国家对贫困县资金补助,从上一级市、省、中央等部门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资和资金扶助。

井冈山包括宁冈等县市,有心无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度显得有点茫然失措,客观存在的相当比例的贫困人群,仍悬在温饱线上挣扎,脱贫无望。这些地方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扶助的老区贫困县。

2000年,井冈山和宁冈县合并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井冈山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颁布实施,从2000年至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扶贫开发阶段。目标: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政府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以改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2009年1月25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井冈山上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区和老区人民。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帮助老区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10年,我国按低收入贫困线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8%。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党中央于2011年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该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贫困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像井冈山一样,我国其它贫困地区经过将近40年不懈的艰苦奋斗,扶贫开发也相应地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将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是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各国中,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竟然率先完成了任务。

联合国 《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 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政府为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决策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国家的扶贫工作做出示范,提供了中国经验。

1996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2001年,國家上调了扶贫标准。

2011年国家再次提升了扶贫标准。

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15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8元/年。

令人振奋的是,2013年,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方略横空出世,为扶贫开发带来新机遇。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后,党和国家将精准扶贫作为实施农民脱贫小康战略任务的具体要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在时间节点上,“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这就要求“十三五”规划要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方略。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

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从而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专家指出:“精准扶贫抓住了治国理政和执政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体现出扶贫工作是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抓手。因此大力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种种困难。”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可以营造出守望相助、协力奔小康、同心谋共富的社会氛围,可以营造出关心贫困地区、关心贫困人口和代表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执政氛围,可以塑造合力解决社会问题的建设性力量。”

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从参加工作时起,一直没有离开过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他先后主政过2个贫困乡镇、担任过3个贫困县市的县市委书记。他常年奋战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一线,心心念念脱贫工作。

当他一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方略阐述时,顿时觉得心明眼亮,感到老区脱贫摘帽工作有了好盼头。

刘洪说:“过去扶贫工作,总觉得像隔着一层油纸,看得见底下,却够不着、扎不下去。习近平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指路灯,让人豁然开朗,为我们照亮了井冈之路!”

刘洪几乎一刻也没耽搁,立即召开班子会,讨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会上大家群情激昂,讨论和着手实施新的井冈山脱贫摘帽工作方案。

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实践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2016年2月1日,习总书记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谊,第三次上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向老区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决心:“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老区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的脱贫工作要求。

吉安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井冈山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井冈山率先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相继召开9次专题会议,出台了 《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配套实施方案。

井冈山以“三个走在前列”为战略引领,立下“2016年率先脱贫摘帽,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的庄严承诺。

刘洪告诉记者:“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与升华—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践行‘井冈调查的务实作风,做到‘把准脉施对策,扶到点、扶到根,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和传承‘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严明纪律,攻克脱贫攻坚战难关;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本路线,依靠群众求胜利,做到齐声唤、同心干,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市长焦学军说:“新时代,井冈山人民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实现了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赋予了井冈山精神新的时代注解。”

党带领群众战胜贫困的初心不变、矢志不改,精准施策,困扰井冈人民近百年的贫困“顽症”,在井冈山“精准扶贫”攻坚战面前终溃退,“万怪烟消云落”。

正是新时代井冈儿女的脱贫攻坚实践,使井冈山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市。如今,17万井冈儿女踏上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刘洪告诉记者:精准扶贫、脱贫,要实现致富奔小康,收入是核心、产业是关键。产业发展的关键则是要先问好“新三问”。

粗放抓经济,大家有个“老三问”:GDP增加多少、財政总收入实现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有多少。

精准抓脱贫,井冈山的“新三问”是:村组集体经济收入有多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多少、贫困发生率是多少。

通过“新三问”,为百姓“问”出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井冈山大陇镇大陇村案山村小组曾是黄洋界脚下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脱贫攻坚中,当地引入广东一家旅游公司投资发展乡村旅游。最初问的就是能带多少群众脱贫。在建设中,刘洪多次深入现场办公,最终确定以“1+8+48”的模式,让这家旅游公司联合大陇镇8个村集体和48户贫困户,以合作方式搭建起公司、村集体、村民共赢的平台。

大陇村村支书尹仁善说,通过这一模式,当地8个村集体年均可增收1.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过去的不足3000元一跃增至6400多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井冈山的脱贫攻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如原南京军区援助资金6600余万元;华润集团投资1.2亿元等等。

周德茂是吉安市财政局下派的帮扶干部,长期吃住在村,利用区位优势,把美丽乡村与知青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了知青文化园,争取国家传统古村落资金1300余万,发展苗木等产业400余亩,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添了动力。

纵观井冈山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共有1个中央部委、4个省直单位、126个市直单位、17位市领导、17家重点企业参与,乡乡都有吉安市领导和实力企业“结对子”,村村都有吉安市直单位“结亲戚”,天天都有扶贫干部在为井冈山脱贫“甩膀子”。

“科技扶贫”自1989年由国家科委提出,至今已经30年。30年来科技的火种不断撒向贫困地区,在那里生根、发芽,带走贫困,播种富裕。

自1989年以来,科技部一直把井冈山作为科技扶贫重点地区,列为全国重点科技扶贫县 (市)。1989年开始,科技扶贫团走到井冈山,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让井冈山这一革命圣地成为全国贫困县中“率先脱贫”的“急先锋”。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是科技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为了将科技带到井冈山,当地政府从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井冈山大学等院校选派了40多名专家,组建的果业、茶叶、蔬菜、水产、现代农业5个科技特派团,与全市35个省级贫困村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为乡镇、园区、中小企业、种养大户提供科技服务。

近30年来,通过国家星火计划、富民强县、科技支撑计划、UNDP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和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立项326个,项目资金3.2亿元,培育了江西井冈山茶厂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建立了葡萄、草莓、猕猴桃、芦笋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灵芝、乌鸡、网箱养鱼、花卉苗木、养猪等一批科技示范户,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安居扶贫做为井冈山市脱贫攻坚三大主战场之一,也同样倾注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大量心血和汗水。2016年井冈山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8520户,其中中央新建1809户,中央维修4894户,地方自行拆除或维修1817户,为井冈山市率先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井冈山市农村安居工程主要解决了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的住房最危险、生活最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实现了习总书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的殷切嘱托。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振兴乡村教育。近两年,井冈山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150多个项目工程,改造学校35所。

“帮助一所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就是帮助了几百个家庭脱贫,就是帮助这些村的村民今后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不会再产生贫二代‘贫三代。”范鳳英说。为此,龙市小学承担了对拥有323名学生、12名教师的薄弱校庄前小学的帮扶任务。

立体式帮扶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井冈山教育局强力构建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各类贫困学生的“一揽子”帮扶政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到校、到户、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平台,从幼儿园开始全程追踪到大学,按奖、贷、助、补、免等资助政策给予多元资助,确保每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扶志与扶智并重。茅坪乡茅坪村的红卡户朱秋芳,因病痛折磨一度失去生活信心。帮扶干部反复向他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宣传彭夏英、吴云月等“最美脱贫户”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使他从“怕动”转为“心动”,积极学习黄桃种植技术,不仅成为黄桃基地的长聘工人,而且特别积极肯干,还得到村评议会表扬。他也更加努力,生活越过越好,并建起了新居。他说:“现在我对奔向小康过上富裕生活非常有信心。”

井冈山市还把农家书屋作为向贫困户传播科学技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积极引导群众学文化、用文化、“种”文化,将农家书屋打造成群众增收的“致富宝”、大众创业的“充电宝”、红色基因的“传家宝”。茅坪乡茅坪村青年陈志刚利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创办了茅坪八角楼竹制品厂,专门生产笔筒、快板等文化用品。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厂的年销售额达到150万元左右,还接纳了本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

涓涓之水,汇流成河。脱贫攻坚以来,各级财政累计向井冈山投放涉农扶贫资金7.47亿元,实施项目1862个,仅2016年就达4亿多元,平均每个村300多万元。科技部二十七年如一日,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26个,省农业厅整合各类帮扶项目资金7954万元,积极帮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江铜集团累计捐资1亿元,同时,井冈山在有限的财力下,筹措2000万元以上的特殊扶贫基金,撬动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产业保险等各类扶贫资金1.4亿元,对贫困户实行差异化倾斜。这为井冈山脱贫摘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来到神山村村民现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家中,勉励他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致富。他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学技术,搞开发,建基地,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成立竹产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百姓把竹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毛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产业扶持政策,采取竹林培育补助、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推进竹产业园和竹艺小镇建设等有效措施,推动全市竹产业做大做强,把“井冈翠竹”变成老百姓的“致富竹”。目前,井冈山生产的竹笔筒、竹雕等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实现了产业增效,百姓增收。

50多岁的彭夏英曾是茅坪乡神山村21户贫困户之一。在刘洪和乡村干部的帮扶下,前年,彭夏英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如今,靠招待到村里的游客,她家收入超过10万元,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刘洪依然不时地关注她家的营收状况。

脱贫摘帽后,井冈山厦坪镇厦坪村第一书记谢冰每月仍有20多天吃住在村里。他说:“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乡亲们刚脱贫,我们还要送一程。”

刘洪说:“行远无忘初心,我们率先脱贫‘摘帽只是前进中的中场,而不是终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的追求!” (本文参考资料及文中配图均由井冈山市委办公室提供)

猜你喜欢

井冈山贫困人口精准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