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019-04-25黄晓霞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时代大学生

黄晓霞

摘要: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点。最初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以“工具论”为基础,逐渐被后来的“能力观”和“学习观”所替代。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呈现出数字化、智慧化及泛在化的特征。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利用移动教学工具;教育主体单一,图书馆和院系缺乏沟通互动。所以,需要重新定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从“工具论”到“支撑学习体系论”;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标准,从基本素养到核心元素养;创新信息素养教育观,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变革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创建适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9)02-0064-04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initial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was mainly based on “instrumentalism” and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later “capability view” and “learning view”. Learning behaviors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ization, intelligence and generaliz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fron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unable to effectively use mobile teaching tools, with single subject of education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libraries and departments. Therefore,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hould be redefined, from “instrumentalism” to “supporting learning system theory”;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basic literacy to core element literacy; innovate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critical thinking; change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reate a teaching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進入21世纪,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个体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面临的信息选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和艰难。近几年,世界各地高校图书馆协会都在纷纷颁布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各高校也不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却没有紧跟时代节奏,依然是令人堪忧的局面。

1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的制定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这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委员会上首次提出的信息素养的概念[1]。后来在1982年的IA报告中又提出“新技术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最初人们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是以“工具论”为基础的,是基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而提出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工具论”为主的观点,被人们认为认识狭窄而转变,人们的认识逐渐淡化了信息素养中的工具色彩,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含义。出现了以澳大利亚的Bumhein Robert为代表的“能力观”和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代表的“学习观”。“能力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识别信息需求,并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这种观点强化了信息的获取、分析、利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信息素养并不是对信息简单的检索和获取,而是要对信息有选择辨别以及管理的能力。“学习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那些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积极思考;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并知道相关信息是什么;他们能利用技术工具检索和交流信息;他们灵活的、可以接受任何变化并能独立地或在团队中起作用的人”[2]。这种观点更进一步要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他们不但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还能积极思考和交流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终身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

1.2  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

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能力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共有五大块,每一项标准下还有22个执行标准,每一个执行标准下还有87个学习成果指标。该标准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利用的能力”。

随着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不断升级和演变,大学教育生态环境日益发展,对信息素养重新定义提出新的要求。于是2015年,ACRL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框架》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校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3]。即ACRL《框架》设想信息素养将延伸学生学业中的学习范围,并与其他学术和社会学习目标相融合,所以它给出的是信息素养的扩展定义,以强调动态性、灵活性、个人成长以及团体学习。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深刻的变化。

2  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特征

2.1  不拘泥于传统,逐渐向数字化移动化转换

传统的大学生学习方式是通过课堂听老师传递知识,知识内化是靠课后按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复习做题,并按照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进一步研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校园网方便快捷的普及,学习资源可以以各种方式出现,比如电子书、视频课程、远程教学等。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带着数字化课件的线下教学,还有线上的微课程及讨论互动的网络慕课。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已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老师板书教学及课后纸本图书的研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被突破,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已渐成趋势。

2.2  自我学习和群体分享兼顾的智慧化特点

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自信,热衷于电子媒体的交流,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已不是他们的首选。网络社交媒体如腾讯QQ、微信、微博和人人网、豆瓣网等发展,以及慕课系统和各种公开课的出现,大学生们结交的学习群体已经不只是同班同学,依照媒介和网络课程形成的各种“圈子”层出不穷。这些“圈子”有各种层次、各种思维的人群,他们互相讨论交流、辨识求真,建立起“研讨性”学习情境,共同寻求专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圈子”里的教学者在解答学生提问、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知识结构,转而用于教学和科研,对提高教学水平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正式的结构学习为主,非正式知识利用为辅的泛在化特点

系统的结构性的正式学习虽然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不再是固定的、静态的。由于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数字设备,学习和阅读越来越便捷和普及,校园里出现了通过手机和电子书进行阅读学习的低头族,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看新闻、刷视频、逛空间,甚至查专业文献资料的越来越多。这种碎片化、零星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今后受教育和阅读的常态。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困境

3.1  教育方式传统,不能有效利用移动教学工具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从1984年教育部下达《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开始的[3],但是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赵艳丽等的《基于网络及文献调研的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中,通过调查39所“985工程”院校的网站,分析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发现有30所高校(76.92%)设置有新生专栏,介绍图书馆布局及规章制度。有32所高校(82.05%)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课程多以公选课为主。有37所高校(94.87%)经常有培训课程,讲座一般包含数据库利用和专家预约等内容。而只有6所高校(15.38%)通过微博、微信、微课堂、微电影等形式开展“微服务”[4]。所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有效利用移动通信设施进行教学改进。

3.2  教育主体单一,图书馆和院系缺乏沟通互动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是图书馆一个部门去完成。图书馆与院系合作教学的很少,更不用说校际之间的合作了。教育主体的单一,造成信息思维的闭塞和狭窄。随着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对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很难凭一己之力独立支撑信息素养培训活动,从而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必须依靠学校的政策驱动,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合作,特别是院系教学工作者的合作,共同构建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才能使素质教育的成果达到最佳状态[5]。

4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4.1  重新定位信息素养:从工具论到支撑学习体系论

在新媒体普遍发展的时代下,信息素养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帮助大学生查询文献资源,它已经从学习工具上升到各个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也不限于科普教育范畴,而是向各种专业技能去延伸和拓展,融合到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它带动、催生其他素养,形成学习型社会完整素养体系,从而支撑各个学科的发展。信息在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很多人文的含义,把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提到了一个高度。因為信息素养不仅是大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时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人们在法律、经济、社会等问题认识的反映,所以它支撑着大学生整个学习价值体系。

4.2  提高信息素养标准:从基本素养到核心元素养

信息素养标准是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完善、改进素养标准。许多标准已经不硬性要求技巧和成果,而是便于灵活操作的结构框架。从基本的检索技能要求提高到认识、评估、鉴别信息的元素养能力。元素养是从元认知延伸出来的概念。元认知是指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比如“学习如何学习”,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那么元素养就是学习其他素养的原始的、核心的素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行为、情感等元认知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提高的标准是: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能对自己的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并能融通相关信息、灵活使用信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为自己终生学习提供能力保障。

4.3  创新信息素养教育观: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铺天盖地,但亦假亦真,让人眼花缭乱。对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进行鉴别就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先提出问题,再广泛收集资源,然后深入理解后,再创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收集、信息理解、信息评估、信息利用的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融合批判性思维,能对各种媒体内容开放批判吸收,可以提高大学生系统化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学术探究水平[6]。

4.4  变革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创建适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

4.4.1  利用网络课程,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情境  基于发达的网络和多媒体的社交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情境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慕课(MOOC)形式的出现,它的知识化单元化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慕课课程由易到难,生动有趣,它的自主、开放、便利,使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选择性地学习。例如,武汉大学黄如花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信息检索》课程,她植入了经典电影、媒体视频剪接、知名案例以及闯关游戏等形式,活泼生动,寓教于乐。首次播放就吸引了1.5万名观众。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是42%,其他是社会人士[7]。社会人士的积极加入,充分说明这种学习方式的开放、灵活和便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更能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4.4.2  以学生为中心,向启发式自主学习发展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比如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了资源准备的课前阶段、课堂学习的课中阶段、学习效果反馈的课后阶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前期重视资源的收集和设计,中期与学生形成互联互动,后期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关联性,帮助学生获得新发现,对知识内容的深度探索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从课后的反馈意见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的公共选修课“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讲座”就是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师生的互动,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教学提供了范本,有利地证明了翻转课堂模式适应实践性较强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8]。

4.4.3  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建立多途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网络社交工具是联结一群人各种关系的纽带,这些关系除了友谊之外,还有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建议等。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及时更新,将一群或有着友谊基础或有着共同兴趣的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随时随地分享并保持联络。比如图书馆的微博,除了文字的发布,图片、视频、音乐等链接的使用,使它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但是为了主题鲜明,专指度高,应该再建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微博账号,以便于学生通过浏览主页面,就可以学习到信息素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还有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除了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最新介绍,还可以有信息检索课程“图文并茂”的推荐。有学科馆员的高校,学科馆员和院系师生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建立“学科知识检索”为主题的微信群,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推送,解答、分享、讨论信息检索知识。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学科检索知识,并在吸收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批判性的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元素养。

4.4.4  与院系建立联系,学科馆员和专任教师合力完成教学任务  我国大多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图书馆员完成的,而院系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信息素养教育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很少,因此造成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隔离的局面,导致大学生专业发展和创造力后劲不足。所以要建立“信息素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具体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合信息素养知识内容,在科研实践中构建批判性信息素养思维模式。比如美国奥特本大学图书馆就是利用与特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育[9]。图书馆参加学校的教学管理会议,在学校有新的教学项目时,安排学科馆员负责具体班级的信息素养课程,并设计好与专业相关的课前课后测试题发布于课程管理平台上。在约定的时间,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协助学科馆员完成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学科馆员负责的信息素养内容占总的考核成绩的30%。这种以专业课程为情境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深刻把握,实现专业知识、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互促进。

5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代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思维,不断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世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演变与途径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12):169-171,176.

[2] 杨永生.信息素养内涵工具观的评价[J].现代情报,2006(6):17-19.

[3] 王松林,陈萍.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到信息素养框架——兼论我国高校图书馆如何实施信息素养教育[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1):1-5.

[4] 赵艳丽,董宏伟,马丽华,等.基于网络及文献调研的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3):92-96.

[5] 周劍,王艳, XIE Iris. 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7):25-39.

[6] 张长海.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7):102-116.

[7] 黄如花.信息检索[EB/OL].[2018-10-10].https://www.icourse163. org/course/WHU-29001.

[8] 隆茜.“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97-102,96.

[9] 陈幼华,王馨亚,曹琼.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案例研究——以美国奥特本大学(Otterbein University)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34(1):14-17.

(收稿日期:2018-10-17)

(修回日期:2018-11-02;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信息时代大学生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信息时代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