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析
2019-04-25徐郁颖陈云峰
徐郁颖,陈云峰,江 涌
(浙江衢化医院急诊科,浙江衢州 324004)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可发生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可伴有腹胀、恶心和呕吐等[1-2]。多数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预后良好,然而少部分患者因合并感染而致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多,甚至引发尿源性脓毒症,最终导致死亡[3-4]。导致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泌尿系统梗阻[5]。感染多见于上段输尿管结石,因此识别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征,对临床早期识别和防治泌尿系统结石合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纳入标准:(1)上段输尿管结石(尿路造影、B型超声或X线片示上段输尿管结石);(2)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3)临床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肾脓肿或肾盂肾炎;(2)合并细菌性膀胱炎;(3)合并慢性前列腺炎;(4)合并其他系统急、慢性感染性疾病;(5)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不全疾病;(6)原发性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7)既往有心肌梗死等重大心血管疾病史。研究期间,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355例,其中60例合并感染。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主要观察指标 包括患者临床特征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泌尿系统梗阻(上或下输尿管梗阻)、尿pH、C反应蛋白(CRP)。急性肾功能不全根据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GO)诊断标准,如满足以下任何1条则诊断为急性肾损伤(AKI):(1)肌酐升高较基线1.5倍以上;(2)每天升高26.5 μmol/L;(3)尿量小于0.5 mL·kg-1·h-1超过6 h。病原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1.2.2诊断依据 (1)上段输尿管结石:入院后行超声、影像学或静脉尿路造影确诊为上段输尿管结石[6]。(2)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在诊断上段输尿管结石的基础上,中段尿细菌培养出致病菌,且患者出现发热等临床表现[7]。(3)病原菌:对怀疑尿路感染的患者,取中段尿,使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检测致病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感染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病原菌 355例患者中检出60例患者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感染率为16.90%,共培养出病原菌60株,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共42株(占70.00%),其中粪肠球菌13株(21.6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5.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3.33%);检出革兰阳性菌18株(占30.00%),其中大肠埃希菌25株(41.67%)、肺炎克雷伯菌8株(13.33%)、肠杆菌属3株(5.00%)、变形菌属2株(3.33%)、沙雷菌属2株(3.33%)、铜绿假单胞菌1株(1.67%)、不动杆菌属1株(1.67%)。
2.2不同临床特征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感染率 AKI,清蛋白小于30 g/L,尿pH≥7.0,鹿角形结石和泌尿系梗阻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感染率增高(P<0.05),见表1。
2.3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pH≥7.0、鹿角形结石和泌尿系梗阻是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不同临床特征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感染率
表2 上段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表3 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n=13)
2.4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均较高,其中粪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6.0%,未发现阿米卡星耐药菌株,见表3、4。
表4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n=25)
3 讨 论
泌尿系统结石好发于中青年,上段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常见的一种类型,易合并感染,为探讨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笔者纳入了355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60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90%,感染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较易合并感染:(1)泌尿系统结石可导致尿液引流受阻,进而引发泌尿系统梗阻,尿液的潴留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2)结石的反复移动可造成输尿管上皮损伤,导致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下降。本研究进一步显示AKI,清蛋白小于30 g/L,尿pH≥7.0,鹿角形结石、泌尿系梗阻的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尿pH≥7.0、鹿角形结石、泌尿系梗阻是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酸性环境下,致病菌不易大量增殖,当pH≥7.0时,尿液pH偏离正常范围,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8-9]。一项对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对于尿路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尿pH值高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10]。鹿角形结石是指充满肾盂和至少1个肾盏的结石,临床上治疗复杂、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常可导致泌尿系统梗阻,最终导致感染率增加[11]。部分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常常合并泌尿系统梗阻,输尿管管径较小,如结石较大,可导致泌尿系统梗阻,梗阻常可导致肾积水、AKI、输尿管上皮损伤和尿潴留等,降低机体的自我防护能力,为细菌的滋生提供条件[12]。我国学者也证实了泌尿系梗阻是感染的危险因素[13]。另外,相关研究显示高龄是泌尿系统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14-15]。但本研究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患者与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另外,本研究显示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占70.00%,与2014年王澍等[5]的研究一致(71.4%),该研究显示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而本研究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67%和41.67%。冶生芳等[16]的研究结果则支持本研究,该研究显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的病原菌。2015年罗湘蓉等[17]的研究结果也与本研究一致。革兰阴性菌感染比例的增大可能与近些年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关[18-19]。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寄生的主要部位是人体肠道和泌尿体统,在病理条件下,机体对抗细菌的能力下降,大肠埃希菌可大量繁殖进而引起感染[20-21]。近些年,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有增高趋势[22]。目前院内粪肠球菌耐药性也较高[23]。以后要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耐药率。
综上所述,尿pH≥7.0、鹿角形结石和泌尿系梗阻是上段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