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循化县撒拉族篱笆楼

2019-04-25王昱之刘晓文

城乡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篱笆民居建筑

■ 王昱之 刘晓文

一、撒拉族篱笆楼的概况

循化撒拉族聚落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以及两条支流——街子河、清水河流域。撒拉族聚落发展至今有两种主要的建筑形式,即庄廓院落和篱笆楼院落。篱笆楼初建于明清时期,其营造技艺主要流传于循化县清水乡(原孟达乡,2006年改为清水乡所辖)大庄及周边村落。之后在积石峡谷的大庄村、旱坪村、木场村等撒拉族聚居村落大量建造,形成撒拉族篱笆楼村落群。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记载元代以来,定居在孟达(今清水乡)的撒拉族与青海东部农业区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的传统民居建筑“庄窠”逐步融合,最终形成撒拉族“篱笆楼”的民居形式。

篱笆楼较为集中的大庄村在循化县以东20余公里处,在黄河臂弯处河台谷地依山傍水而建,临近国家4A级景区孟达天池,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人与山体的自然融合,为全国古篱笆楼遗存重点村落。循化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在其境内流程有90多公里,积石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青海境内最后一座大型水电站。由于积石峡水电站的修建,其周边历史悠久的古篱笆村落面临窘境。其中木场村已被水库淹没,现已完成搬迁工作;旱坪村即将被淹没,被划入淹没范围;大庄村作为保存相对完整的古篱笆楼村落,有幸能保存下来,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参考对象。(图1、2)

图1 篱笆楼分布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2 篱笆楼选址(作者拍摄)

因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撒拉族篱笆楼从20世纪80 年代后,没有再建。

后又因积石峡水电站蓄水,原有为数不多的古篱笆楼民居面临被搬迁拆除改建的险境,如不及时保护,篱笆楼及其营造技艺将濒临绝迹。

二、撒拉族篱笆楼的保护价值

古篱笆楼从元末明初开始建造,历经700多年的风雨沧桑,据当地居民描述,鼎盛时期,篱笆楼建筑群曾在孟达一带(今清水乡)形成8大巷区,道巷两侧木楼林立,规模宏大,当地将孟达一带称为篱笆楼都。篱笆楼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少数民族古村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是研究撒拉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宝贵资料。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对大庄村古篱笆楼进行了调查、测绘,提取、制作了保护研究资料。其中有4处明清时期修建且保存较好的篱笆楼院落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还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篱笆楼,以1:1比例落架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进行复建保护(图4)。2008 年,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可见篱笆楼民居正在以一种标本的形式展示。

(一)历史价值

循化县撒拉族历史悠久,自元明清历代皇朝安边守疆,驻守要关之需,就开始建村集居,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大庄村依旧保持着传统撒拉族村落的格局。其遗存的明清时期古篱笆楼,体现了撒拉族传统篱笆楼编制技艺,是中国庭院建筑体系独具特色的组成建筑。

(二)艺术价值

循化作为撒拉族文化与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荟萃之地,大庄清真寺建筑艺术融合了藏族、回族、汉族文化,建筑彩绘、砖雕装饰、木雕装饰、斗拱木构架等形制及细部做法,反映了撒拉族的建筑艺术,明清时期的篱笆楼民居更是循化地区古建筑艺术的代表。

(三)社会价值

篱笆楼是撒拉族宗族社会价值观念下的产物,每座篱笆楼就是一个宗族聚居地,具有浓重的家族文化底蕴,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主体,再融合当地藏、回、汉族的文化特色发展成为今天的撒拉族特有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民俗和传统艺术等。

(四)旅游价值

循化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是发展观光旅游和文体旅游的重要保障。如果将文物古迹重新保护并利用,不仅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人们对篱笆楼的保护意识,从而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三、撒拉族篱笆楼的保护策略

(一)还原新迁篱笆楼的功能,并加以完善

木场新村位于黄河北岸公路沿线的平地上,村民大规模的迁入,房屋与道路同步建设,每户宅基地一样,街道走向、房屋选址、房间功能千篇一律,村子整体布局整齐划一,尽显单一死板,完全失去了原来篱笆楼与自然结合的布局规律以及服务不同人的多样韵味。

建筑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来源于这块不同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自然和人文的发展过程。篱笆楼是一种活化的遗产,它存在的初始目的是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所以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撒拉族应从木场村的历史与当下人们的生存需求中寻找路径。充分尊重这片土地的过去,在此时此地的技术条件下做出适当的搬迁选择。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鼓励老艺人参与篱笆楼重建,重塑撒拉族篱笆楼文化。推动原材料、原构件的积极利用,尊重居民生活方式,充分展现篱笆楼的民居特色。原有建筑功能与现实生活相矛盾部分,优化二者的衔接,科学提升现有不足之处。

(二)保留遗存篱笆楼的结构,并加以修缮

修缮方面主要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对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篱笆楼采用保护原有建筑结构不变,局部修缮改造的保护方式。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管理人员也可构建文物保护单位数字档案。结合撒拉族篱笆楼建筑元素、建筑材料同时结合现代生活习惯,对遗存篱笆楼的修缮内容具体如表1。

表1 撒拉族篱笆楼修缮内容

(三)延续传统街巷的肌理,并加以改善

底界面延续。主要巷道的底界面采用传统的铺装方式,以石板结合鹅卵石、砖块的铺装方式,针对街巷现状制订详细的整治措施,以指导巷道的整治,保护和恢复巷道原有的历史风貌。

侧立面整治。沿巷道建筑立面的风貌质量直接影响历史镇区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景观。针对沿巷道建筑现状,对主要街道的建筑立面整治,延续和完善传统街巷的肌理。整治过程要求尊重历史,不仅要延续传统建筑形式,还要延续传统的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以保持地方特色。

统街巷整体结构的保护。保护大庄村极具特色的南北大道,东西分巷所构成的街巷空间肌理。道路沿线或单侧有一定数量保护建筑分布的道路。延续道路原有走向及道路名称,新建的街道高宽比接近原有巷道比例,可通过装饰相似的建筑符号、细部等增加特色和协调感。为保证道路消防需求,可选择单侧拓宽、调整和完善道路线形等措施加以解决。宽度和线型有一定特色,道路基本保持原有尺度,沿线建筑的高度、风格等应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猜你喜欢

篱笆民居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围篱笆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篱笆城
篱笆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