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热点现象述评

2019-04-25刘晓萍张茂铃

民族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

刘晓萍, 张茂铃

2018年电视纪录片继续蓬勃发展,数量上增长明显,类型也更加多元。在总体形势呈现佳绩的情况下,抓住时代热点,创新讲述方式,同时融合新媒体传播营销渠道,打造了多档爆款纪录片栏目。本文在对2018年电视台播出的近百部纪录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类型、播出平台、内容特点和传播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2018年电视纪录片整体状况概述

(一)题材类型概述

从整体宏观层面来看,2018年的电视纪录片题材类型丰富,从历史、人文、美食再到科技、地理、人物等应有尽有。在坚持选择近年来热门电视纪录片题材类型如美食和人文题材进行拍摄的基础上,电视台也在不断探索推出新的题材。如:东方卫视推出的《追眠记》,开始关注国人睡眠状况及其背后的社会问题,从历史地理、社会观察、科学实验的角度,讲述睡眠的故事;湖南卫视播出的以数位真实患者为中心展示医疗故事的大型观测医疗纪录片节目《生机无限》;中国-东盟中心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嗨!东盟》深入东盟十国,以“围观故事”的形式,全景呈现东盟国家人民的整体生活状态,向国人展示了更多异国风情文化。从小到对睡眠问题、大到对国家文化的探讨,可以看出如今的电视纪录片在不断推陈出新,力图在更加贴合人们当下生活需求的同时,引导观众关注国家时政。

在题材得以不断拓展的同时,结合近年来热门题材和2018时事热点的历史、人物、文化类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依然为2018年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2018年与人文历史相关的电视纪录片最多。笔者将人文、人文历史以及历史文物类一并涵盖计算,高达19档节目,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西南联大》《三国的世界》等纪录片获得了口碑、收视率的“双丰收”。位居其次的是人物纪录片,2018年共有12档讲述人物的电视纪录片,这与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关键时间点有很大关系。央视推出的《不朽的马克思》《国家记忆》《大山里的建设者》《刘少奇的故事》等都是讲述为国家社会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政治人物和平民英雄故事的;湖南卫视播出的主旋律人物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以及《我爱你,中国》,也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人物纪录片。而美食类的电视纪录片也继《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后继续散发余温。今年共有8档美食纪录片播出。在《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引起热议和吐槽之后,同样的制作团队再次创新,走出中国,将世界美食与人物关系串联起来,打造了豆瓣评分9.1的《风味人间》;CCTV-4的《源味中国》以及纪录片频道的《万物滋养》等都还在继续探索美食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和更深层内涵。另外涵盖地理相关的共有9档电视纪录片栏目,其中东方卫视的《最美公路》以及央视纪录片频道的《魅力柬埔寨》为人们所熟知。

(二)播出平台分布概述

从播出平台看,央视还是占据半壁江山。图2所示的2018年电视台播出的78档纪录片栏目中,央视拥有49档,其中综合频道与纪录片频道平分秋色。很多栏目在各频道进行分时段错峰播出,取得很好的持续传播效果,这也是央视多频道合力发展的优势。另外,省级卫视以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为突出代表,分别播出5档和4档纪录片栏目,同时各地方台也不断推出新纪录片栏目。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形成了以央视为中心,省级卫视辅助、地方台推动的发展模式。这是自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标志性政策以来,电视纪录片得以蓬勃发展的现状。

二、创作和传播创新的热点现象探讨

2018电视纪录片的热点现象主要为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创新。内容创新主要指在主题、叙事以及后期制作三个方面的创新,都产生了不断扩大以及调整受众面的趋势,而多档纪录片的跨屏传播以及整合营销传播方式则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拓展与融合的结果。

(一)内容创作的新突破

纵观今年大火的几档纪录片栏目,之所以能够从同种类型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在选题、叙事方式以及后期呈现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为:选题角度平民化、叙事方式趣味化以及制作方式混搭化。

1.选题角度趋于“平民化”

这一时期多部宏大叙事主题的纪录片,均以“平民视角”展开。以往这类讴歌家国情怀的纪录片,往往以俯视众生的视角来展开,创作者们大多持只考虑主题,而不考虑观众接受度的创作态度进行创作。而如今面对同样的题材,其所选取的拍摄角度更具有人文关怀意识,从而使得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有情感融入,能够更好地理解主题。例如:《追眠记》以现在大多数人面临的失眠问题为切入点,揭示失眠背后人们面对时代发展的焦虑,并结合多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以小视点切入来表现深刻的主题,由此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舌尖上的中国3》对几百位美食传承者进行采访拍摄,这为“匠人匠心”的呈现提供了微观的平民切入点。与前两季不同的是,这一季的内容加入古老美食器具的故事。在第一集《器》中,透过导演的镜头,观众看到银杏砧板、七孔穿山灶、泡菜老坛等旧时的器皿,从这些浸染着历史尘埃的平凡灶具镜头中,能够感受到其背后民间匠人的哲思,从而彰显出纪录片应有的人文底蕴。该档节目播出后引起的广泛讨论和话题也与它的选题切入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也是将切入点放置在高科技研发团队及一些重要负责人身上,凸显平民在科技发展中所担负的责任,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再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除此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更加贴合受众的生活、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出更加宏大的主题,这不仅是2018纪录片选题的特点,也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大趋势。

2.叙事方式的“趣味化”

面对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强大竞争力,纪录片想要吸引人,其叙事方式与叙事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就叙事方式的创新而言,2018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央视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其一反文物类纪录片枯燥乏味的文献资料解说式创作方式,转而采用放大细节、快节奏剧情,以及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进行叙事。例如:每集开头都会由一句“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引入,然后用通俗易懂却充满哲理的话语对文物的由来以及其涵盖的历史意义进行解读。《木雕双头镇墓兽飞》中的“我头上有犄角”,《战国商鞅方升》中的“我就是标准”,《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里的“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等——这些网络语言的加入,让历史文物变得活泼可爱;单集片尾充满深意的文案总结,又使得纪录片的内涵得以提升,避免落入泛娱乐化的陷阱。这种充满趣味的叙事赢得了大批受众的欢迎。《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于2018年7月23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豆瓣评分9.6,获得了口碑和点击播放量的双重丰收,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另外叙事的趣味化在科技类纪录片中也有体现,重点表现为镜头语言上科技纪录片《创新中国》中大量使用降格和升格镜头,镜头速度的变化使得原有叙事镜头冗长乏味的叙事节奏变得明快。通过延迟摄影技术或降格镜头快放内部动作,使得画面内部局部动作的运动节奏也随之变快,辅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带领观众带着轻松的心情和惊奇的目光走进科技世界。

3.制作方式的“前沿化”和“混搭化”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也有了新的尝试和提升。为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所拍摄的两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全程采用4K超高清技术拍摄,与目前高清电视的标准相比,4K 标准的每帧信息传输量能提高4倍,不仅提升了电视图像的清晰度,还使电视图像的色彩表现力远胜于高清系统,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注]郑漠:《记录历史 导向现实——浅析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电视研究》2018年第9期。《风味人间》中使用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让观众跟随镜头深入到食物内部,亲眼见到分子运动给食材性状带来的改变,感受美食的物理演化;其间,高科技摄影技术手段的加持,丰富了传统美食纪录片的镜头构成。《如果国宝会说话》采取了全新的 3D 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将深埋于地底几千年的文物360度无死角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能够观察到在博物馆中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同时,将这些细节加入历史故事的叙述中,让视觉与情感相互勾连,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科技纪录片《创新中国》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整部纪录片的配音都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开创了AI配音的世界先例。

2018年多部纪录片都有动画元素的加入,这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纪录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不再采用以往“解说词+黑白画面”的呈现模式。“由于历史久远,人物早已辞世,如果不能全方位地调动视听语言,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那么文献纪录片很可能就会成为各种资料的罗列。”[注]牛慧清: 《文献纪录片观赏性的路径选择》,《中国电视》2016年第10期。为避免历史纪录片出现这种资料罗列的情况,动画的加入就使得许多已经成为历史的场面得以重新展现。作为中央电视台首部全流程 4K 制作的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 100 分钟的时长里,运用了大量的 3D 技术来创新视觉表达,其三维动画的视频总量占据了全片1/3 的篇幅,[注]郑漠:《记录历史 导向现实——浅析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电视研究》2018年第9期。以讲述马克思生前的经典故事。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也采用大量的三维动画,比如在《人物御龙帛画:天上见》一集中,将二维平面的帛画做成动画,将历史文物拟人化,同时也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让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由此可见,因拍摄和制作技术的提升,2018年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呈现和叙事都有了全新的尝试和突破,由收视和口碑所见,这种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二)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和“整合化”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已经不再墨守成规,仅仅依靠电视进行宣传和播放已经成为过去式。一方面电视纪录片进驻网络平台丰富了网络视频的种类,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式和互动式传播也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2018年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特点主要体现在多平台联合、碎片化以及整合营销传播三个方面。

1.多平台合力传播

2017 年,全网纪录片总点击量为 90.5 亿次。其中,腾讯、爱奇艺的纪录片视频点击量占比分别为 37.8%和 32.8%。同时,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客户端等新媒体为传统电视和网路等各类平台提供了迅速传播和宣传的渠道。[注]黄宇、陈茜、孙天垚:《国内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探讨》,《声屏世界》2018年第10期。2018年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体继续深入融合发力,基本上所有的纪录片栏目都与相关网络平台合作,从前期宣传再到后期播放,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传播体系。平台之间的合作带来的传播覆盖面更广,同时适应了如今更多网民习惯在手机APP上观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这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契合受众的方式。《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由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央视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军事农业频道、科教频道、CGTN、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同步播出。同时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哔哩哔哩动画等在线视频网站同步播出,实现了跨屏幕传播,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据统计,《不朽的马克思》在电视、PC、移动端等平台同步播出期间,共吸引 9661.9 万人次的电视观众收看,央视网多终端累计覆盖人数超过 6.2 亿。[注]郑漠:《记录历史 导向现实——浅析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电视研究》2018年第9期。该片获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关键就是融合发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预热宣传推广。在片子播出之前,取材于纪录片而制作的《时空对话·不朽的马克思》系列原创微视频就先声夺人,率先在各大网站和新媒体端投放,在互联网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口碑效应,而先导微视频的播放则令观众意犹未尽,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正片的期待。

多渠道传播也为纪录片带来了更多的受众。比如:截至2018年12月底,CCTV-9新浪微博粉丝人数高达95万,许多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同时也入驻B站,受到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每部视频都会有大量的弹幕出现,并且弹幕所带来的互动也可以让纪录片创作者及时获得观众的反馈意见,从而使其创作产生新的灵感。一旦在网络上形成口碑或者热点话题,相关媒体又会对其进行报道,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传统媒体对《如果国宝会说话》进行了深入的系列报道,从而为电视纪录片带来二次传播机遇。时下,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已一改往日的单一传播模式,而是形成多种分支,流入多个平台。

2.碎片化传播

2018年各种短视频APP层出不穷,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软件基本上每个人都在使用,这种现象背后透露出的是信息传播极致的碎片化与视觉化。而电视纪录片创作也顺应时代需求,开启全新的“微纪录片”创作时代——一方面其要适应多种网络平台传播的需求,同时也迎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的观赏需求。而这种适应观众碎片化观影需求创作方式的采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集数增加、单集时间缩短;另一方面增加整档故事的数量,加快单集故事讲述的节奏,以此形成宏观和局部、内容和形式上碎片化风格的统一。《如果国宝会说话》精选 100 件珍贵文物的故事制作成 100 集纪录片,共分 4 季播出,每季 25 集,每集 5 分钟,这是整体内容碎片化的体现;另外在单集纪录片中,其叙事节奏明快,解说词语速不拖沓,在短时间内将一种文物的历史故事阐述清楚,因而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可以让人们在茶余饭后5分钟的时间内一睹为快,贴合受众的碎片观看习惯,就如同刷抖音一般,短时间内能够看完一集文物纪录片,且其信息量十分丰富而富有内涵,因而受到追捧。另外碎片化还体现在故事结构上,纪录片《记住乡愁》单集30分钟,但是每集所讲述的故事不下10个,每个故事均可剪辑成单独的小故事放到多个平台上进行传播。采用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在故事内部结构中设置多个看点和悬念,因而对观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其在多个平台上传播具有了可能性。但是这种碎片化处理并不是将信息进行简单化处理,而是由编导人员经过对素材精心选择加上后期剪辑而成,虽然故事零散,但是不影响主题的凸显,因而收获了“形散意不散”的效果。

3.整合营销传播的嵌入

在内容和传播平台不断革新的基础上,将多种营销方式整合起来,扩大电视纪录片的影响力是2018电视纪录片营销传播的一大特点。“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借助媒体、海报、观众见面会、首播仪式、短信、网络等手段进行营销推广,全方位对人们的欲望、情绪、情感、理性和信念进行渗透,节目的品牌价值就得到了无形的放大。”[注]付松聚、祝慧敏:《<如果国宝会说话>传播特色管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10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采取了电视台与网络、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传播方式,率先发布文物的宣传海报,其海报分为纸质版系列和网络版系列。其纸质版系列海报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以四种纯色作为背景色,以气势恢宏的毛笔作为泼墨元素的呈现极具艺术特色;而其网络版主要以幽默的网络语与相应文物的结合为主打风格,例如三星堆青铜人发出“说我像奥特曼的别走”、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的海报字样为“壶说”。两种风格的海报同时推出,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潮,转发和讨论热度不断升温,让节目未播先火。与此同时也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时传播的方式,不仅在网络上制作与文物相似的表情包进行传播,更是选用当下最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设计出文物与地铁的互动交流方案,催生了一系列文物与地铁现场对话的互动短视频,使文物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此外,央视纪录频道联合新浪微博、国家博物馆、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等多家新媒体机构和单位共同发起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看见美好中华”的推广活动,成功拉近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与古老文物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效果。

三、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探讨

通过对2018电视纪录片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分析,发现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其影响是巨大的,因而引发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要不断调整电视纪录片的内容结构和传播方式,以此贴合受众与市场的需求,在网民日益增多、受众多元化的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也会在年轻化、多元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一)年轻化

所谓年轻化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的内容结构以及传播方式都不断在向年轻群体所喜爱的风格靠近,以往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文化纪录片类针对的受众是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而如今因网络发展带来了受众群体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电脑上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8.3%。[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电子说:http://m.elecfans.com/article/749450.html,2018-08-30。网民成了如今纪录片的最大受众群体,而大部分网民是年轻人,这就使得电视纪录片的表达和呈现更加注重年轻人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同时电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选取也会更加注重年轻人的观看习惯;更是由于年轻人具有强大的话题发起能力以及传播共享渠道,所以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风格和传播平台都还会朝着年轻化的方向继续探索。

(二)多元化

受众对于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使用给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带来全新的机遇,多部纪录片因为在哔哩哔哩弹幕网走红而被引流到电视台中播放,许多网络平台也开始争相夺取网红纪录片的独家播出权。2018年已经出现好几部只在网络上播出的系列纪录片,被称作“互联网微纪录片”,具有代表性的是《了不起的村落》,将镜头对准中国的10个古村落,于2018年11月14日全网发布,在腾讯等各大视频网站同步播出。这种针对网络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也带来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新的思考,同时丰富了纪录片的种类,从而使得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和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另外纪录片的拍摄依靠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给电视纪录片带来更多元化的组合方式。《不朽的马克思》《西南联大》等展现过去历史故事和人物的纪录片通过动画制作以及高科技拍摄方式让久远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科技不断进步所带来的多元化制作方式的不断出现也是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又一趋势。

(三)品牌化

如果将电视纪录片仅仅看成是一档电视栏目片来进行制作,那么它的生命力可能非常短暂。在电视纪录片不断寻求产业化的今天,打造一部纪录片就是打造一个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所带来的效应才会使得电视纪录片有持续发展的生机。例如具有独特的切入视角、充满人文关怀的讲述态度以及精良的制作水准的《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推出就收获了大批粉丝,其标志性的解说词引得网友竞相模仿,成为红极一时的“舌尖体”。 “舌尖”品牌的形成为后面的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播出创造了一种IP效应,得益于品牌的口碑,观众们会继续期待后续节目的播出,这就使得这个栏目有了持续的制作动力;另外这种品牌效应还会影响制作团队,譬如2018年由舌尖团队打造的《风味人间》在《舌尖3》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团队的经验和优势发挥到极致,又为纪录片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又加固了这种美食纪录片品牌的形成。互联网+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使得电视纪录片也有了IP属性,而在电视受众和网络受众不断融合之下,这种产业化、产品化的制作思维还将继续在电视纪录片行业焕发生机。

2018国产电视纪录片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美食、历史人文、人物纪录片为主打类型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类型出现,体现出电视纪录片制作团队的不断探索精神;与此同时,央视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生产平台,其纪录片在数量和品质上依旧代表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水准,特别是今年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不朽的马克思》以及《西南联大》等受到业界好评,跟随时代的脚步在不断进步和尝试,展现出央视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创新精神。在内容和传播上,电视与网络逐渐互融,跨屏传播已经成为现实,科技发展带来的多元制作方式使得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和呈现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而宣传和营销也在向年轻受众所喜爱的方式不断靠拢。在网络狂欢的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在吸取其强大传播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其本身具有的品质,不在网络狂欢中迷失自我而成为娱乐的工具是未来电视纪录片发展所要警惕的关键,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提升电视纪录片的国际视野,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向世界传播,只有将文化感染力延伸至国际,才能发挥电视纪录片的最大作用。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